• 我的订阅
  • 国内

330件石磨,展示农耕文化(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8-30 06:10: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山东日照赵氏石磨博物馆——

330件石磨,展示农耕文化(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

本报记者 李 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0日 第 11 版)

330件石磨,展示农耕文化(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

图为赵氏石磨博物馆展厅展示的传统石磨和石磨文创产品。

受访者供图

“家家有石磨,村村有石碾。”在吃粮靠磨的年代,石磨是农家不可或缺的家什;随着现代化工具出现,逐渐退出“时代舞台”的石磨,如今在哪里?

在山东日照五莲县于里镇赵家辛庄村,有一座乡村博物馆,在那里,330件石磨成为展品,展示着悠久的农耕文化。

记 忆

石磨转动的声响宛如乡间小曲

雨后的山村,空气里飘着泥土香。沿着小道往村头走,遇一院落,古朴而不失庄重;抬头望,门上方,挂一牌匾,上书“赵氏石磨博物馆”。

展厅内,一件件、一排排石磨整齐置于架上,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磨盘侧身花纹,或画红梅、麦穗,或刻福字、姓氏,有的苍劲有力,有的细腻入微。

展厅一角,一组铜色雕塑引人注目,生动还原了推磨场景:父亲两手攥住磨杠,身体微前弓、迈出小碎步;母亲端着簸箕,扬米去糠;及腰高的孩子,手握煤油灯,紧盯磨台。

“这组雕塑有我童年时的影子。”赵氏石磨博物馆馆长赵洪祥轻抚磨盘纹络,儿时记忆历历在目。

五莲多奇峰,石材资源丰富,与石磨渊源颇深。“我们县石磨制作匠人辈出,石磨行销各地。”赵洪祥介绍。

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粮食往往要经过石磨研磨,变成面粉、糁子后才可食用,因此石磨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工具,制作技艺至关重要。

赵洪祥的手艺历经家族7代传承。在赵洪祥看来,儿时记忆里石磨“吱呀吱呀”转动的声响,是最动听的乡间小曲。他的祖上是五莲县七宝山的一名石匠,擅长刻碑、制石磨,并将技艺传给后代。

赵洪祥的父亲是家族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石磨磨粮,费时耗力。以前,父亲白天要下地劳动,只能在晚上点灯推磨。

“夜里,磨盘咕噜地转着,中间的缝隙‘吐出’白花花的细粮。我在旁边趴着等,时常听着声响、嗅着米香入睡。”赵洪祥回忆,“石磨转起来,意味着庄稼人的日子有了奔头。”

办 馆

330件石磨来之不易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赵洪祥渐渐长大成人,可父亲的头发白了,家里的磨盘由厚变薄,磨齿变钝变平,更好用的现代工具出现了,使用石磨的人越来越少了。

“村里经常看到被遗弃的石磨,有的当台阶、垫井台,令人惋惜。”赵洪祥感到难过,在他看来,石磨不是一件简单的器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伴随着我们的祖辈度过了风风雨雨,珍藏着宝贵的农耕记忆。”

作为家族技艺第七代传承人,赵洪祥刻苦磨练技艺。2021年,他成为日照的五莲石磨加工技艺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此时,他深感重任在肩:“不但要传承非遗手艺,也要传承石磨文化。”

同年,山东成为全国乡村博物馆的试点省份,鼓励各地深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老字号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石磨曾陪我们‘同甘共苦’,就算现在没有了‘用武之地’,也不应该被随意丢弃。”于是,赵洪祥决定将自家小院改造为博物馆。

在乡间建博物馆,资金有限,怎样办出特色?赵洪祥的定位是:不求“高大上”,但求小而精、有“土”味,扎根乡土、浸润人心。

石磨从何而来?带着办馆的心愿,赵洪祥与父亲骑车四处寻觅,把散落在乡间的石磨一件件收集起来。“起初,收集范围限于本镇,再到本县。可我们慢慢发现,收集的石磨种类、花样单一,材质基本都是本土绿砂岩,花纹、造型也大同小异。”赵洪祥说。

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多不相同,石磨风格也就迥异,例如有的地方好刻“福”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有的地方好刻画,民间韵味十足。赵洪祥意识到,要想办好博物馆,呈现出不同民俗风情、乡土味道,必须放远目光,扩大收集范围。

几年间,赵洪祥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将一件件被遗忘在角落的石磨“请”进了博物馆。“330件石磨来自不同年代,花纹是它们历经变迁的‘年轮’。”赵洪祥说,“每一件石磨都‘会说话’。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样子,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在我眼里,它们都是乡村文化瑰宝。”

未 来

博物馆要有自己的“生长力”

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展品渐多,参观的人也多了起来。然而,水电、保洁、维护等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这些费用全靠赵洪祥个人支出。

“要想让乡村博物馆持续办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生长力’,首先要具备‘造血’能力。”赵洪祥说。

石磨取之于生活,现在能否继续用之于生活?赵洪祥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一块磨盘,轻则四五十斤,重则近百斤。赵洪祥记得,以前,父亲能轻松搬起石磨,可上了年纪,就变得吃力了。有一次,父亲想抬一块磨盘时,不小心受了伤,整个指甲都被掀下来了。

赵洪祥心疼父亲,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灵感:“当下,国家正提倡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不能制作文创产品,推出一款轻盈的石磨?”

在此基础上,赵洪祥开创赵老汉石磨品牌,保留手工锤凿等关键工艺。近7年间,他获得52项发明专利,成果转化为一款轻盈石磨,直径比巴掌略大,重约5千克,小巧轻便,轻摇手柄,即可磨出鲜香的豆浆;产品推向市场,游客参观时即可选购。

有了“造血”能力,博物馆蓬勃发展。赵洪祥修缮展厅、完善设施,让参观效果更佳,同步推动乡村博物馆的内涵建设,着重讲述石磨的历史故事、文化常识、地域特色等。

午后,展厅迎来一群研学的孩子。仅在书本上见到的老物件,而今就在眼前,他们好奇地在展品前驻足观看,聆听解说;有时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一件件石磨,感受着石磨文化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成了旅游、研学‘打卡点’,与周边景点串联成线,全程集研学游玩、农耕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让这条旅游线路更有文化味、乡土味。”赵洪祥说,“在这里,农耕文化可见可感,孩子们在触摸和体验中感受老一辈的艰苦奋斗,明白粮食来之不易,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岁月更迭,石磨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更是一代代农民奋斗的见证。推磨的年代已成过去,古老的石磨依旧存在,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架上,等待着前来探寻的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30 08: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中心小学黄河文化博物馆揭牌成立
...变迁以及当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户外“石磨体验区”也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石磨的出现,是人类饮食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石磨的使用使得粮食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促进了农
2025-01-15 10:01:00
河北阜城:课堂“搬”到麦田 学生感受丰收喜悦
...俗博物馆,学生们参观了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体验用传统石磨磨制小麦面粉,感受丰收的喜悦。图为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阜城镇孙王村的麦田里,学生们体验割麦子。 崔贤飞 摄6月12日,在
2024-06-12 18:22:00
卦符号上周——宛丘之上
...古国的古巴比伦发现的地沟式排水设施还要早1600多年。 石磨盘、石磨棒:裴李岗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距今8000年左右。这是扶沟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磨盘,它
2023-08-01 16:40:00
石磨豆花之乡千人点豆花大型品鉴活动启动 将持续至10月3日
...年耕读史,一碗豆花香。9月29日,在2024年中国(垫江)石磨豆花美食文化节上,千人点豆花大型品鉴活动启动,涵盖千人磨豆浆、千人点豆花、千人品豆花、邀您搲一瓢及“石磨豆花科普
2024-09-30 19:36:00
岱岳区乡村文化美食丨大汶口镇石磨面粉
...(街道)将拿出各自特色美食,岱岳区大汶口镇推出的是石磨面粉。大汶口镇“汶粮壹品”石磨面粉全部采用汶阳田优质小麦,传统工艺加工,通过石磨低温低速研磨,每100斤小麦出70斤面,
2024-01-16 18:10:00
祖上留下的石磨
...只有石头。后来,村子里不知是谁最先想到了用这砂石打石磨,尽量物尽其用,也是无奈之举。后来,我从父亲的口中知道,那是我爷爷的爷爷打的。据说,我爷爷的爷爷打石磨,也是为了留下我奶
2023-11-06 10:14:00
寄情满园 知行合一
...艺术品。邵阳日报讯 (记者 陈贻贵 通讯员 颜克明) 推石磨、品豆浆、趣味拓展,参观“中国豆腐博物馆”,全副武装进行“丛林穿越”……12月15日,新宁县解放小学六年级近千名学
2023-12-27 09:39:00
老屋的石磨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故里老屋的石磨□ 均子老屋在偏远的乡下,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坐落在村边的老屋显出荒寂的样子,没有一丝活力。打开生锈的锁推门进去,满眼七零八落,两只鸟雀惊慌地从破窗
2024-03-25 11:43:00
【锦绣中国年】重庆:顾客盈门品豆花
...花哟。”大年初二,在重庆垫江,城南新街街口的高大姐石磨豆花店,人声鼎沸、顾客盈门。到这里吃饭的顾客,都是冲着这碗豆花来的。“豆花又绵又嫩、巴适得很!”“家乡的豆花,手工磨出来
2024-02-13 05:21: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