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可谓是人尽皆知。同时,他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与元稹并称为“元白”。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白居易生活在刚刚结束安史之乱天下平宁的中唐时期,而欧阳修生活在结束五代战乱的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时代。但大半生,都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仁宗朝代度过。(一)、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在此二人生活的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家集权都在走向衰弱。

唐朝的藩镇节度使割据,以及仁宗朝西夏与辽国的虎视眈眈。但是它们的经济和市井文化,却并未因此而颓败,反而开始愈发的欣欣向荣。尤其是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这两个时代成为了培养文人的沃土。

1.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中隐这个说法,其实是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所提出的。当人们在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肯定会心生隐退心里。尤其是到了中老年时期,不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不适应朝堂上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且,内心也会对此心生一种厌倦的心态。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闲地唯东都,东都少名利。闲官是宾客,宾客无牵累。”至于白居易的中隐思想,还是因为他常年担任许多无关紧要的官职。东都洛阳的各司,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官员养老的地方。随便给予他们个官职,能够确保衣食无忧而又没有什么家国大事需要其操劳。

自然而然的白居易就会心生出“中隐”的想法,这个时候的白居易可谓是有钱又有闲。而且本身又是文人雅客,喜欢饮酒作诗。所以,总是会凑集三五好友,一起吟诗作对,好不乐哉。在洛阳做分司高官,远离了政治斗争,也看开了一切事物。

并且,他本人也没有继续再更上一层楼的愿望。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中唐官员的退休生活。拿着优渥的待遇,肯定在家不甘寂寞。而且,本人也喜好吟诗作乐,又有经济能力,时间也非常充裕,自然会萌生中隐思想。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2.韬光养晦,安于西京

“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除了白居易之外,欧阳文忠公也曾在洛阳为官。只不过洛阳是唐朝的陪都,是北宋五京之一中的西京。欧阳修的赫赫声名,与他在洛阳的为官三年,是分不开关系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经历过大起大落。但不论在哪里,他都能够保持豁达的心态。在永州便是如此,更不用提在洛阳。“平时罢军檄,文酒相聊欢”,在洛阳的日子里欧阳修就一个字“欢”。

当时的他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根据《欧阳修年谱》中的记载当时与其交好的主要还是钱文僖的幕僚。其中包括了师鲁、尹洙等,欧阳修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白居易的影响。因此,他也产生了“中隐”的心理。

因为党争非常激烈,自己回京暂时无望。倒不如安心的在洛阳生活,还能换得安心自在。况且,不论是军务还是政务,洛阳比起京城开封都很是轻松。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二)、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白居易和欧阳修,其实分别代表了唐、宋两代的文人士大夫。他们首先是一个文人,而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诗歌是文人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而他们深居洛阳时正好能够得闲以饮酒作乐。醉酒以后,心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于是乎便将所思所想全部写在纸上。

1.一曲新词酒一杯

唐宋文学的灿烂辉煌,为中国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士人们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所以他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对于这些文人而言,是非常不喜欢朝堂斗争的,也不善于此道。因此,屡屡会遭受排挤。

一旦到了洛阳,身上的担子就轻了很多。没有了那些尔虞我诈和唇枪舌剑,而且条件又很好。他们的天性就会释放出来。洛阳与诗酒是相互成就的,因为洛阳的政治地位不那么重要,在此的往往都是闲官且职位很高。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当这些人都在洛阳相遇之后,自然会经常的相聚。毕竟,大家谁也不缺一顿酒钱。当有了钱,也有了闲还有了志同道合之人,他们凑在一起便可以恣意的谈天侃地。有职无权,就少了一份负担,而多了一份清闲。

2.洛阳有愚叟,白黑无分别

“非贤非愚非智慧,不贵不富不贱贫”。这种中庸之道,是古代文人们一直所推崇的。那种与世无争,而又能够在出世与入世间的自由转圜是同洛阳的地位非常吻合的。因为唐宋时期的洛阳,虽然都是都城之一,但前者被长安盖了过去,后者又稍逊于开封。

这个地方,很大程度上就是让那些士大夫们来养老的。在迁至洛阳之前,往往都会给其升官,而后给予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官职。这样,待遇上去了,人反而更加清闲了。这也可以算是唐宋时期,独特的养老制度。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历史上洛阳有过两次著名的诗酒会,分别是唐朝会昌年间以白居易为主的诗酒唱和;另一种则是以欧阳修为代表的钱氏幕僚诗酒唱和集团。其实,除了志同道合者相聚之外,有些人也是含有一定的功利心的。

因为在诗酒宴乐上,可以结识很多退下来的大臣,也能够实时的获悉京城方面的动向。这个特点和很多人的心理都是相契合的,既可以过上闲逸的生活又能够为以后的复出做好准备。靠近权力中心,但也可以知晓各种情况。便是在“有用”与“无用”之间,互相转换。(三)、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

中隐,根本意思就是做个闲官。这些文人们,带着他们的满腹经纶,带着他们的退休待遇,来到了洛阳。在这里,可以尽情的潇洒而又没有公务的烦扰。同时,也不用担心每日在朝堂上面对同僚们的唇枪舌剑。生活无忧,而又清闲自在,其实这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生活。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1.与君别有相知分

唐宋之间,洛阳频繁的举行诗会宴乐,其实也是底层官吏向上级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因为它们的组织者,往往都是白居易、王安石这样有能力,有影响,做过大官而且又才华横溢之人。而且与会者,大都为其好友。这些人,也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

小的官员,非常愿意参与这些活动。因为那个时候,如果能够像初唐的王勃那样一篇《滕王阁序》引得众人皆叹,对于往后的仕途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这些高层官员们,组织这些活动,也有其自己的目的。

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集团,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就是有才华的官吏。便可以从中选拔出得自己心意之人,加以栽培。若是有朝一日,他能够平步青云,自然也会对自己非常有利。

就像白居易在诗会中与李德裕、牛僧孺以及裴度等人结好,而欧阳修在洛阳诗会中所结交的朋友,也成为他后来的忠实盟友。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2.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实,中隐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介于隐与不隐之间。平步青云,更上一层楼是每个入仕为官才子的终极梦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遇到困难的而迁至洛阳时,他们并没有急于求成。也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频繁的筹措诗会。

一方面,是为了排解寂寞忧愁;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东山再起做出准备。这其实是一种半仕半隐的生活态度,既然暂时没有能力改变,就不如选择一个更好的生活态度。而且,文人本身就喜欢饮酒作乐,游山玩水,而且又有经济实力。

“闲地唯东都,东都少名利”。在白居易看来,洛阳就是“闲地”。是赋闲之地,也是公务不多之地。因为是陪都,所以有着与京城一样的配套体系,连官员也是一样的。白居易和欧阳修都曾在此生活,也频繁的组织诗会。

唐宋中隐士人为何总是诗酒宴乐,蕴含何种诗酒文化

诗酒不分家,本身就是喜欢喝酒作诗的人,条件也达到了而且又能够通过聚会的方式来拉拢人才或者结识盟友,有朝一日复出,这些人将会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即使达不到那个程度,也会看在往日友好的面子上,不会把事情做的太绝。正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结语:

白居易和欧阳修,都曾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们也均在洛阳任过职,而洛阳既是唐朝的陪都又是北宋的西京。两人在当地,全部担任闲官。二人看透了一切,选择了淡泊明志。

因为一时的境遇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够以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有钱有闲,自然就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洛阳对于他们而言,算是一个加油站。是追逐理想道路上的安身之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1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求绝对的自由,忘却生与死以及功名利禄。在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中,喝酒的人被称作“酒人”,根据他们的态度、行为和成就,他们被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在“上品”中,他们还根据各自的特
2023-10-10 22:25:00
“源”来如此丨9000年前贾湖先民就有“微醺的快乐”
...人关系的催化剂。中国的酒醇厚芬芳,味美无比。中国的酒文化同样十分发达。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人类很早就懂得了酿造多种不同的酒类来作为日常生活的饮料,你知道世界上最
2023-08-11 10:56:00
王羲之《兰亭集序》背后的酒文化
上过高中的朋友们,估计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再熟悉不过了。从暮春、会稽山、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等词汇可看出当时他们的聚会是多么惬意,多么有情调!
2023-12-08 06:00:00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与酒的小故事
在古代中国,酒文化一直是中华几千年来传承的重要文化之一。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勇的军事领袖,虽然身临乱世,但在酒文化中各有千秋,每人酒品和与酒相关的故事都独具风采。曹操
2023-12-13 16:11:00
刘禹锡写诗答谢白居易,写出了无限辛酸和愤懑
...中这一杯酒来振奋精神吧!这一首诗是刘禹锡为“酬答”白居易的诗所作。当时刘禹锡从和州返回洛阳,在杨州和白居易碰了个头,白居易在酒宴上写了一首诗赞他是“国手”。白居易在首诗的最后
2024-01-28 02:10:00
来杭州,白居易邀您一起赏梅
...客,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承载了深远意义。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杭州西湖梅花的喜爱,在三首诗中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第一首写杭州西湖梅花的诗是《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和薛秀
2024-02-01 10:44:00
三城三味,品啜江南文化的交融与新生
...‘隐士’‘绅士’,也是这三座城市给我的印象。”南京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六朝时期,建康城便盛行饮酒之风,名士们纵情诗酒,留下诸多豪放不羁的逸事。从六朝的风流雅集,到明清的市井酒
2025-04-23 14:36:00
“半生房奴”白居易,为何在洛阳圆了梦?
“半生房奴”白居易,为何在洛阳圆了梦?白居易一生,似乎和房子这个梗过不去。大家都知道,白居易年少时以诗文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取笑他的名字,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现在,很多年轻
2023-08-28 14:29:00
探寻王维一生的诗歌之旅
...唐代诗歌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和王维则被誉为唐诗“四大家”。李白的豪放侠客形象,深受年轻人追捧,尤其是他的《侠客行》。而我最近比较欣赏王维的诗,或许
2023-05-14 11: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