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师者园地
他人之眼看宝玉(一)
编者按: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为给各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以及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发表个人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版特开办“师者园地”专栏,欢迎广大教师积极投稿。本期刊发张家口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郑东作品《他人之眼看宝玉(一)》。
郑东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物,贯穿全书始终。读者对贾宝玉的认知也是众说纷纭,可见其特殊性。小说中对人物的认识、判断,一定要从文本中去发现、梳理、归纳、概括。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诞生,一定会烙着作家自身的印痕,携带着他的基因密码,但同时这个人物又是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具有自己的生命意志,最终会沿着自我命运轨迹走向终点。恩格斯曾这样评价过巴尔扎克:“他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作家只写发生,发生就是一切。曹雪芹同情贾宝玉,但又控制不了贾宝玉,贾宝玉的命运轨迹是他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不过作者还是会给予他这样或那样的内在驱动力的,比如通过第三方他人之眼来揭示人物。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贾宝玉,关注他人之眼看,他人之口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贾宝玉首次被提及是在《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言;“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了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你道新奇异事不是?”作者通过冷子兴之口表明:贾宝玉出生非凡,非常人也。“抓周”事件,贾宝玉只抓脂粉、钗环,政老爹大怒:“将来酒色之徒耳”。冷子兴又言:“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个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这便又引出了贾雨村著名的“正邪二赋”论:“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显然贾雨村眼中的贾宝玉属于“情痴情种”类。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眼中的宝玉:“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警幻仙姑以此概括了贾宝玉性格与命运的生成与结果。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次相见,堪称绝唱,震古烁今。林黛玉未见宝玉前已从母亲口中有了初步影像:“衔玉而生,玩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再加上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宝玉母亲王夫人就提醒黛玉:“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只休信他。”黛玉心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玩劣之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然而宝玉一登场,却让黛玉大吃一惊,彻底颠覆了她对宝玉的原有认知。站在眼前的分明是一位翩翩公子,光彩照人,神采飘逸。“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不仅惊,而且奇,心里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更为惊奇的是宝玉一见黛玉便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见过。”前生的因缘,今世的遇见,注定要演绎一段心灵感应的凄美爱情故事。《红楼梦》中体现爱情最为精彩的就是“宝黛”爱情,虽然宝玉时常“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但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仍然是《红楼梦》中最有魅力的所在,在情真、意切、心通、神交上;在情痴、情情、情不情中。曹雪芹呼喊:“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贾宝玉应答:“千古情人独我为痴!”
贾宝玉确实是古今天下第一大情痴,而且他是个“情极之毒”的人,情到极致,能够幡然醒悟,这是他不同于其他人之处。宝玉从《南华经》中终于悟出了“爱博而心劳”,感悟到“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泛爱中的专爱,当然是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很难找到林黛玉对贾宝玉直接评价的语言,因为她是用心去感受宝玉,用诗去和宝玉交流的。第27回黛玉葬花,一曲《葬花吟》,心碎肠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到,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那黛玉正自悲伤,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便道‘啐,我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着‘短命’二字上,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这一段描写,痛切,唯一。黛玉的悲哀便是宝玉的悲哀,宝玉和黛玉的悲哀也正是《红楼梦》悲哀的主旋律。“宝黛”爱情是真正的知音相遇,是真正心心相印的伴侣。贾宝玉如此消极悲哀却终于活了下来,正是因为他有林黛玉这样的孤独中的挚友,挚爱。宝玉、黛玉思想情感的高度契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爱情品味,中国古典小说中从没有也再没有出现这样超凡脱俗知音式的爱情,成为绝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1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