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揭秘清朝典制对太监的压制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2 10:1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从后来晚清的历史走向看,强藩、权臣、后宫、奸佞都不同程度的死灰复燃了,比如东南互保时各省与清廷离心离德,袁世凯尾大不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等,只有外戚和太监干政始终没有出现。

事实上,有清一代,外戚和太监始终没有形成气候,相比与历代外戚和太监们飞扬跋扈、作威作福,清朝的外戚和太监十分低调老实,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清朝统治者针对外戚、太监势力从思想、制度、法规等方面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网,死死限制住了二者势力坐大。

今天,我们单论太监,看看清朝是如何全方位打压太监势力,并成功杜绝太监干政的。

一、思想意识上严防死守

满清入主中原后,鉴于历史上多次出现宦官干政加速王朝覆灭的乱象,尤其是明朝太监干政的历史教训,对太监窃国弄权持有极高的警惕性,历代皇帝都曾三令五申,严禁太监干预朝政,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太监的行为,将干政消灭在萌芽状态。

揭秘清朝典制对太监的压制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后金便出现了宫阉人员,但这时太监不成体系,直到入关接管明朝太监遗产,清朝的太监才成体系、成规模。顺治二年(1645年),太监首领们还按照明朝的惯例,每次朝会,在文武大臣之前行礼(内监仍故明例,每遇参朝,行礼于文武大臣之前)。对此,摄政王多尔衮十分不满,下令“嗣后内监人员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候”,剥夺了太监参与朝会的权利。

顺治十年(1653年),随着宫内事务越来越多,顺治帝设立了太监衙门,即十三衙门。十三个衙门首领太监位高权重,其中乾清宫执事官称为“都管中堂大人”,地位与内三院大学士相同,其他各监掌监太监称为“部堂大人”,地位相当于各部尚书、侍郎。

为了防止太监势力膨胀,顺治帝于当年颁布上谕,规定:“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事之外,不需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结交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字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对太监的活动范围、社会关系、个人财产都做了严格限制。

皇帝打压太监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了,但是还有些太监不开眼,往枪口上撞。顺治十一年冬,皇帝大宴廷臣,十三衙的太监们争先入殿参拜,超越了亲王班次,乾清宫执事官孟进禄在顺治皇帝面前,竟然自称“老臣”。户科给事中郝杰当场发难,历数各朝太监乱政之祸,顺治帝当即下令:朝贺大典,内监不得入班行礼。并将孟进禄等十三衙门掌监太监交刑部处理,太监势力遭受重创。

第二年,顺治皇帝下令铸立十三衙门铁牌,规定太监“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以严刑峻法恐吓、制裁太监干政。

虽然顺治皇帝有力地限制了太监势力,但大臣们还是不放心,顺治皇帝病逝后,以鳌拜为首的满洲贵族势力立即裁撤了十三衙门,设立内务府管理宫禁事务,把大内管理权力从太监手里夺了回来。(收阉官之权,尽归旗下)

揭秘清朝典制对太监的压制

此后,清朝历代君主都继承并发展了顺治皇帝的打压太监势力的思想,康熙皇帝曾多次声称“太监犯罪断不可宥”、“太监不可假以威权,事发即杀之耳”,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官衔不得超过四品,乾隆皇帝也曾颁发谕旨,宣称“我朝家法,太监只供使令,从不许涉政务,至于外廷臣工,尤当禁绝往来”。嘉庆、道光下令在宫内各处张贴顺治铁牌上的“敕谕”,告诫人们“防范太监干政”要年年月月日日讲。

正是由于历代皇帝对太监干政防微杜渐,时刻保持警惕,并主动而严厉地对太监势力膨胀采取限制惩罚措施,使得清朝对太监的打压成了一种持续的惯性,太监无法获得皇帝的充分信任,始终被被隔离于皇权之外,所以很难形成势力集团。

二、制度设置上处处限制

打压太监势力,在思想上保持警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思想变成制度、进而落实到行动上。明朝初期,朱元璋也很警惕宦官干政,他做了一块铁牌树在宫里,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结果怎么样,铁牌被大太监王振给扔了。可见皇帝发发狠话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必须依靠制度形成对太监的长效制约机制。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为了方便办公,设立了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敬事房全部由太监组成,隶属于内务府,负责传达“大内一切事务”。之后,又在仪掌司配置66名太监,负责“承应一切事宜及传送敬事房发交文移”,此外,还在景山、西苑、雍和宫、西郊各园囿、热河行宫、帝后妃陵寝以及礼部、工部、太常寺等特殊部门配置了若干太监。

康熙除了复设太监机构之外,还规定了太监首领的官职和品级,如敬事房设五品总管1名、五品太监3名、六品太监2名等等。针对大臣们担忧太监借机干政,康熙皇帝是这样回答的:宫内使唤和传达命令,不能没有太监,我怎么会把权力让给这些人?(今宫中使令,无太监不可,故使之耳,朕岂肯以权假此辈)相比之前的十三衙门,敬事房在地位、规模以及职权上都难以望其项背。

雍正时期,太监们的品级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乾隆登基后注意到太监势力发展过快,于是命人将有关太监的规定编辑成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国朝官史》一书编撰完成,该书对太监的名额、官职、职责范围都做了详尽的规定。

比如,敬事房设总管太监3名,其中四品宫殿监督领侍太监1名,四品宫殿监正侍2名,四品以下太监都有具体数额限制,其职责是根据皇帝命令办理宫内事务;乾清宫设置太监首领4人,太监24人,负责管理皇帝实录、圣训等具体事宜。乾清门设置首领太监2人,太监12人,管理各衙门摆设,早晚开关门,检查出入皇宫的大臣,呈报每天值守侍卫名单等。其他如上书房、御膳房、御花园、御书房、储秀宫、打扫处等几十处都设置了数量不等的太监,并规定了职责范围。

费大气力规范太监制度,不是为了提升太监福利待遇,而是为了更严密地控制太监。制定这些制度的出发点,首先是防止太监干政,其次才是更好地为皇室服务。所以,只要制度能够正常有序运转,太监就没有干政的机会。在这套制度下,太监被定格为供皇家驱使的奴仆,负责看家护院、照顾饮食起居。

此外,清廷独创的内务府机构,对太监势力能够起到有效的制约。内务府作为管理皇宫的最高机构,能够对太监出入门禁严格把关,防止太监与外人接触;其次,内务府负责承办宫内一切事务,事无巨细,无所不管,这就削弱和剥夺了太监的执掌和权力,太监们只能做些洒扫、传话、端茶送水等杂事。

揭秘清朝典制对太监的压制

内务府极其强势,太监的俸禄由内务府发放,太监犯了法由内务府惩罚,太监由内务府收录分配,平时还要接受内务府的训导管教。一旦有太监放飞自我,必然遭受内务府的暴击。乾隆年间,有太监在背后直呼大臣梁国治的名字,内务府大臣和珅知道后,勃然大怒,当即打了这个太监几十大板,勒令其向梁国治扣头认罪。光绪年间,内阁学士溥顾因迟到而被首领太监贺进喜责骂,内务府大臣福锟闻讯后对贺进喜严厉审讯,革去了其首领职务,杖一百枷号一月,分拨下贱处当差。

值得一提到是,清朝总管内务府大臣都是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选拔的,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这些人政治绝对可靠。至于影视剧中出现太监当内务府总管的段子,纯属胡编乱造。

在人数编制上,相比明朝动辄数万太监的规模,清朝的太监数量相对很少,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谕旨将太监人数规定在3300人,此后太监人数始终没有超过这个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宫内外所有太监加起来有2605人,比定额少了695人,缺编率达到21%。同治十三年(1874年),宫内外太监总计1596人,比定额2500人少了904人,缺编率达36%,光绪末年,宫内外所有太监加起来也就2000人左右。

太监规模搞不上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清朝太监不好混,各方面被捏得死死的。

三、法规条例上严密详尽

自顺治时期起,清廷就制定了一些对太监行为过失而惩罚的规定,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近200年的发展,形成一整套专门针对太监的“处分则例”和“治罪条例”,这些则例和条例种类名目繁多、设计范围极其广泛、具体规定详尽而严密。太监们稍不注意,就会触犯相关规定,遭受处罚。

清朝为规范太监制定的条例有:《太监犯赌治罪条例》、《逃走太监分别治罪条例》、《太监和女子自戕自尽分别治罪条例》、《太监私藏军器治罪条例》、《太监偷窃官物治罪条例》、《逃走太监私投王公门下治罪条例》、《太监偷钓园庭鱼虾治罪条例》、《太监吸食鸦片治罪章程》、《各处首领太监处分则例》、《宫殿监处分则例》等等。以《各处首领太监处分则例》为例,条例共十六条,分为三个等次处分,对首领太监的职务过失和日常违纪做了详细的规定,根本不用担心无法可依。

除了上述条例之外,内务府也针对太监制定了50多条治罪条例。比如:凡有在宫中私藏鸟枪、火药者,一经发现,即行正法;凡是无故持刀进入宫殿、或者装疯、酗酒闹事的太监处以绞监候;凡是太监在宫内自伤者,处以斩立决;欲行自尽,经救活的处以绞监候;太监不许听戏、饮酒,违者杖一百,枷号一个月;太监口角斗殴,打六十大板;传小道消息、请假回来迟到等打二十到三十大板等等。

由此可见,在清朝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好差事,着装、说话、走路、行礼都得谨小慎微,稍不注意就是一顿毒打,严重的直接弄死。忍受不了了,也不能逃跑,更不能自残、自尽,否则将面临责打、做苦力、发配黑龙江甚至死刑等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太监们别说雄起了,连活着都是一种幸运。严刑峻法之下,连大太监也不能幸免。

同治年间的大太监安德海,深受慈禧太后信任。1869年七月初南下为同治皇帝采办龙袍,途经山东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逮捕,随即以“太监不许出宫”(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是六品蓝翎太监,出行未携带任何公文,且没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祖制将其处死,并暴尸三日,安德海的随从太监也被处以斩绞或发配黑龙江。慈禧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事实。

大太监李莲英极受慈禧宠爱,慈禧为了他不惜违反祖制,赐其二品顶带。但李莲英有自知之明,身居高位却如履薄冰,对王公大臣礼敬有加,对下级宽以待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夹着尾巴做人。李莲英奉旨随醇亲王奕環检阅北洋水师时,为避免招摇,摘掉了二品顶带,换上平民装束,一路上竭力避免同文武大臣接触,老老实实呆着车里,晚上还亲自为奕環打洗脚水,其为人处世低调如此,可见清朝对太监猜忌防范之严。

所谓大太监李莲英权势熏天、炙手可热的说法,都是后人臆测或文学杜撰,其中之辛酸苦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四、效果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君主专制体制的顶峰,集历代“统治智慧”之大成。在这一大背景下,清朝宫廷各种制度已非常完善,太监制度作为宫廷制度的一部分,也发展到了纷繁复杂、系统完备的阶段。

相比前朝而言,清朝太监无论在行为举止、身份地位还是在政治权势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无法像前朝太监那样亲近皇帝、干预朝政,只能老老实实办理宫廷琐事,为皇家挥洒汗水。

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在非常时期出现一些比较有名的太监,如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但却始终没有出现太监乱政现象。从成功杜绝太监干政并能让太监效犬马之劳的角度来看,清朝的太监制度无疑是历代最为成功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2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代前中期为何没太监专权
清代太监清朝入关不仅摧毁了许多汉俗,比如大明衣冠和汉家礼制,但也摧毁了一些顽疾,比如为祸千余年的太监擅权。这是因为清代的太监都是汉人,而其统治核心却在满蒙,统治者不信任汉人,更因
2024-07-14 19:45:00
满清为何没有出现宦官干政
...起来看看清朝的宦官平时都干些什么吧。乾隆初年,奏事太监为秦、赵、高三姓。奏事太监是和朝廷政务发生关系的主要群体,乾隆皇帝这么做,是为了自儆,时刻牢记秦朝太监赵高指鹿为马,揽权
2023-04-22 16:20:00
顺治宠爱的太监吴良辅为何被处死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但实际执行时,他却用吴良辅等太监控制内务府,剥夺了一直由两黄旗大臣兼管内廷、后宫事务大权。顺治帝这么做,就是因为索尼、鳌拜、遏必隆等辅政大臣唯孝庄太后马
2023-07-23 14:19:00
为什么清朝的宦官强势不起来
...仇,另一个是“正溯”即清除阉宦乱政。但是前明遗留的太监和宦官制度,清廷还是照用不误,原因很简单“好用”。首先,满清入关前在“特殊人才”方面的储备少、准备也不足。接管紫禁城后就
2025-03-03 10:53:00
清代内务府机构:管理皇室事务的庞大机构
...十多个附属机构。清代鉴于明代宦官擅权干政之教训,对太监管理极严。于康熙十六年(1677)设立敬事房,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敬事房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下设大总管
2023-10-27 08:45:00
康熙继位后立刻诛杀了大太监吴良辅,是为了掩盖其生母的丑闻吗?
...出手的。然而他刚刚继位几天后就迫不及待地处死了一个太监。一个8岁的孩子为何会如此厌恶一个太监,以至于在继位之后没几天就诛杀了他呢?后世民间流传有一些桃色传闻,说这个太监吴良辅
2024-08-11 11:46:00
清朝统治期间为何没有出现太监乱政的现象
...官视为自己的一大错。再如雍正时期,雍正因“近来新进太监,俱不知规矩。朕曾见伊等扫地时,挟持笤帚,竟从宝座前昂然直走,全无敬畏之意”,就是这几日,后宫中的太监看到我居然是昂首走
2024-10-18 12:51:00
古代宦官和太监有很大区别,两者是怎么被混淆的?
“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因为宦官、太监在历史当中所扮演的极重要角色,因此史书上经常能够看到两者的身影。在纵观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当一个王朝发展到末期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宦官
2023-07-09 07:47:00
清朝时期的太监是什么样的
太监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和见证者。由于太监身体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卑贱、阴险、多疑、谨小慎微。他们的地位和出身使得他们对权力和财富有
2023-05-07 15: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