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本报讯 (记者 朱敏 通讯员 郝婧辉)8月15日,铜川市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建馆70周年座谈会成功举办,来自各行各业的老艺术家们欢聚一堂,围绕市群艺馆的光荣历史、未来发展及全市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1953年8月15日,铜川县文化馆正式对外办公,历经了铜川市文化馆、铜川市中心文化馆、铜川市群众艺术馆,至今已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2022年12月,市群艺馆搬迁到铜川高新区大唐三路对外开放办公,新场馆功能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配置齐全,馆内设置了文艺部、创作研究部、非遗部等7个部室,主要承担全民艺术普及、群文活动组织、作品创作、培训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工作。近年来,市群艺馆积极贯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非遗法》及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紧紧围绕“9+3”型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不断强化品牌建设,群众文化工作更具引领性、示范性。
制定“9+3”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菜单化的大背景下,市群艺馆精心梳理配置资源,制定了“9+2”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供群众按需点单。2022年以来,策划了一批文化走基层进商圈服务和非遗进景区服务,完成了服务目录从“9+2”到“9+3”的迭代升级。所有服务内容都制作成目录,在馆外醒目位置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公示,方便群众对照菜单,按照自身需求选择具体文化服务内容。
推进场馆及文化服务免费开放。自2011年免费开放政策落地实施以来,除受新冠疫情影响短暂闭馆外,该馆始终坚持全年每天面向群众开放。除场馆内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面向群众开放外,还以活动空间和馆内外文化艺术人才为依托,广泛开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门类艺术培训,并形成星河合唱团、戏曲提升班、回形针乐队、青苗画社等品牌馆办团队。在被动式常规菜单服务之外,积极探索开展主动式订单配送服务,更加深入地推进了全民艺术普及,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成功打造“4+1”品牌群文活动。消夏广场文化活动,自1993年开始,已连续举办30届,累计组织各区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及群众团队呈献演出1200余场次,培育了一批铜川本土的文艺骨干,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铜川的“星光大道”。“相约七点”广场舞学教活动,该活动为陕西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示范项目,通过坚持集中辅导与分散训练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觉参与相结合的机制,在城乡开展点、线、面、体全方位式的广场舞普及活动。“光影叙事·360°看铜川”摄影系列活动,活动以群众摄影为焦点,广泛开展培训、采风、比赛、出版、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尤其是以“春节的记忆”“欢乐的记忆”等为主题,先后举办9届群众摄影大赛、展览及基层巡展。“周末文化早市”,先后与“同在蓝天下”合唱艺术团、霞满天合唱团签订委托服务协议,由团队依据项目实施规范和要求,周末分别在北市区人民公园、南市区阳光广场组织群众合唱训练,教授合唱技能技巧。“欢乐新衣年”系列少儿艺术大赛,活动于2021年启动,容量从少儿绘画逐步扩展增加了少儿书法、儿童文学,并择优举办优秀作品线上展览。
群文作品创作取得重大突破。该馆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和馆办季刊《铜川文化交流》为载体,全力做好全市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的组织引导。《铜川文化交流》累计刊发全市各类群文作品1000余件,获得了全国文化(群艺)馆优秀期刊荣誉。小品《归来》、表演唱《家乡有支歌》分别获得陕西省“群星奖”及“群星奖”入围奖;小品《鞋垫》《卖房》等10余件作品获陕西省喜剧表演大赛奖项;音乐作品《永恒的信念》等100余件作品获陕西省群文干部业务大赛奖项,广场舞《大家一起来》入选全国广场舞推广活动优秀案例。小说《上王村的马六》等获柳青文学奖、梁斌小说奖、西北文学奖等;诗歌《我们走在大地上》等十余件参与陕西省农民工诗歌朗诵会;剧本《一方水土》《唱支山歌给党听》获陕西省剧本评奖大戏类一等奖、剧本奖等。摄影作品《耀州窑》入选《丝路起点 美丽陕西》一书。
群文理论研究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该馆干部撰写的《以“营销”理念推动文化馆服务再升级》《浅谈“今晚我登台”夏季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塑造》《做好中老年群众合唱辅导工作的几点思考》等60余篇群众文化论文获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文化馆9+2区域合作联盟奖项。《360°看铜川摄影活动牵起你我他》等十余项实践案例入选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文化馆协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公共文化专业委员会优秀实践案例。《特殊时期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服务的经验与启示》等160余件群众文化论文和实践案例获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奖项。馆内公共文化理论研究工作正在向全省前列挺进。
精心做好非遗工作。定期组织非遗培训及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会,上报省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对象;常态化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普查整理登记工作、“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展示展演展销工作、传承基地扶持工作和重要传统节日非遗展示展演工作;组织传承人广泛参加多个展示交流活动,不断助力我市非遗项目提升内涵、扩大影响;引导我市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和咸汤面两个项目激发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的生产实践中发挥带动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