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刘倩 通讯员 董卓
开车穿行在城市中,各类交通信息实时传递给驾驶员;工厂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实时展现各类能耗数据,后台数据还将利用碳监测算法生成能源碳排热力图,实现“一屏观全局”……近年来,我市数字经济基础逐步夯实,一批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企业加速成长,已形成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大数据为亮点的数字经济产业。
正因如此,在日前出炉的湖北省第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和标杆园区名单中,我市被认定为湖北省数字经济示范城市。我市如何从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连日来,记者在多个领域进行了走访,了解数字经济示范城市“襄阳模式”的建设密码。
数字赋能
加速车联网应用落地
今年4月,工信部批复支持湖北(襄阳)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我市成为全省当前唯一一个获得工信部批复支持创建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也是全国第五个获批的城市,代表湖北成功冲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第一方阵。
在人民路与前进路交叉路口,智能红绿灯像有眼睛一样,能够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配时;乘坐9路网联精准公交车,像地铁一样方便准时;利用泛V2X导航应用,非智能车通过一部手机,也能像智能车一样收到辅助驾驶预警提醒……
作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中智慧交通的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我市的车联网先导区已经完成了一、二期的建设任务,在中心城区已实现覆盖244个交通路口、双向里程510公里、150平方公里的大规模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环境。
区别于其他车联网先导区在开发区或郊区开展智能化路口改造,我市的车联网先导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结合5G和智慧城市建设,在主城区规模部署蜂窝车联网C-V2X网络,完成智能化交通路口全覆盖,实现重点区域交通设施车联网功能改造和核心系统能力提升,带动全路网规模部署,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不仅如此,结合城市和产业特点,我市的车联网先导区建设还同步部署推进车联网应用场景落地,引进培育集研发、生产、测试、体验、应用、配套于一体的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其中,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L4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已陆续完成调试工作;东风井关农业机械公司已在我市导入无人巡逻车、无人清扫车等产品;东风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座舱系统拟在襄投入生产;湖北天鼎微波公司生产的毫米波雷达和5G无线通信天线项目已在我市投产……我市以应用推动产业生态集聚的局面正在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依托车联网先导区项目建设,我市成立了襄阳市车联网深度应用联合实验室,聚集了包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武汉理工大学、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江苏天安、腾讯智慧交通等行业知名企业、高校、机构,深度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车联网技术攻关及标准体系建设模式。
产业加“数”
工业经济升级蝶变
产业数字化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市,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产业的数字化在工业企业中应用模式也逐步清晰,形成了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生产智能监测、自动驾驶等典型应用场景。
东风日产襄阳工厂通过对工厂进行5G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视频云7×24小时厂区监管、无线数据采集、5G+AGV灵活调度、5G+远程装配指导和远程培训运维、5G+机器视觉质检,极大地提高东风日产襄阳工厂的智能化水平,使其成为国家级5G工业行业“智慧工厂”的标杆案例;
万洲电气的“智能优化节能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该平台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仅为钢铁、水泥、化工、纺织、公共机构等多个行业领域的重点用能单位提供系统节能综合解决方案并持续提供节能服务,还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基于“能碳双控”的智慧能源监管服务平台,对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智能工厂建设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通过广泛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锻造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研发设计和制造一体化、产供销协同化、管理智慧化、发展绿色化的智能工厂,成功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信息时代,得数字化者得先机,数字经济为我市传统产业插上转型发展之翼。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个,国家级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企业)试点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2家,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家。拥有湖北省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企业)试点示范企业19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5G全连接工厂8家。
如今的襄阳,正在全力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聚焦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传统产业提质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网络体系,为全市工业制造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筑牢底座
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
推动全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建设,我市“硬支撑”和“软实力”双向发力。
在政策“硬支撑”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襄阳市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从网络建设、产业发展、行业应用三个方面规划目标,并提出10个5G融合应用方向和一系列保障措施,从顶层设计助推我市5G网络部署和普及应用,推动5G网络建设在襄阳规模化铺开。
随后,我市还起草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产业的实施方案》(2022—2024),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瞄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规划提出开展六大专项行动,打造六个“50+”,实现对数字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不仅如此,我市还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若干措施,鼓励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对纳入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的,按当年设备和软件实际投资额给予补助。
对于“软实力”,我市持续聚焦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质量更优、覆盖更广的通信设施基础。
自2020年5G规模化组网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我市先后投入专项资金约28亿元,不断加快我市5G网络建设布局。截至目前,已建成5G基站8855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16.8个,建设规模居全省第二位,中心城区、重点园区5G网络实现连续覆盖,所有宽带均已达到千兆接入水平。
同时,我市还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应用,进一步完善二级节点标识解析功能,面向广大企业加大标识解析体系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接入企业、标识注册量和标识解析连通次数分别达88家、6481万个和5.96亿次,有力支撑华中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算力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改造。当前,随着数字中国建设脚步的迈进,算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已成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算力的发展推开了信息社会的大门,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正因如此,我市十分重视算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云计算机柜总量近7000个,服务器达到15万台,存储容量超过500PB,算力居全省领先位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1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