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05支高校战队在宁角逐“埃斯顿杯”——
机器人“派上用场”,课堂知识接轨产业需求

机器人正在进行自主抓取挑战︐参赛选手紧张调试。 企业供图
□通讯员陈欣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宁周容璇
机械臂精准抓取物体的“咔嗒”声、选手们讨论编程的低语声、观众席不时爆发的掌声交织在一起……来自全国高校的105支参赛队伍,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热门领域,在机器人自主抓取挑战、AI双臂人形机器人技能挑战、移动复合机器人挑战、工业机器人应用技能挑战四大前沿赛道激烈比拼。
金秋时节的南京,科创活力涌动。11月2日,第二届“埃斯顿杯”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暨全国大学生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挑战赛在三江学院圆满落幕。
走进比赛现场,最先吸引目光的是创新型赛道一的机器人自主抓取挑战。来自宿迁学院机电专业的大四学生于佳月,带着两名学弟正围着他们的六轴机械臂紧张调试,桌面上散落着透明胶带、勺子、瓶装可乐、罐头、纸巾等多种形态不一的物品。
“这就是我们的命题作文。”于佳月告诉记者,这40种常见物件类型丰富多样,包含透明物体、柔性物体、大重要物体、细小物体等,比赛前还将加入4个随机物体作为“考题”,增加了比赛的挑战性。
为了准备本次赛事,于佳月团队从6月份报名开始就在校园内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探讨、研究。“为了精准抓住这些不同材质、重量的东西,我们要不断打磨视觉识别和路径规划算法。”她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说,比如这个850克的瓶装重物,就给机械臂抓取增加了不少难度。
话音刚落,随着坐在屏幕前操作的学弟杨忠义“下达指令”,机械臂迅速转动起来,一番识别“思考”后,果断抓取“小黄鸭”。面对下一个“考题”,机械臂顶端的“手掌”缓缓下降,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稳稳“握”住可乐罐,平移、翻转、放置,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
机器人自主抓取挑战区,各参赛队伍全力以赴。另一边的创新型赛道二赛场,气氛同样紧张,多个AI双臂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各自“岗位”上准备就绪,各个参赛队伍正在进行赛前准备工作。
南京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戴同学正带领团队紧张调试,他们的任务是完成端果盘、搭积木和人类动作模仿三项挑战。“最难的是人类动作模仿,需要通过相机实时捕捉人体骨骼关键点,再将运动数据同步映射到双臂人形机器人对应的关节上,使机器人可以对应完成人类动作。”戴同学一边演示,一边解释。
“本赛项考查的是双臂人形机器人在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协作控制等方面的性能,比赛按照操作要求依次进行规定的任务,自主识别并做出反应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时间消耗,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高的分数。”现场裁判告诉记者。
准备早餐、桌面清洁……移动复合机器人挑战区作为创新型赛道三赛场,则充满了生活气息,模拟的是家庭厨房场景。例如在桌面清洁任务中,机器人化身“家务小能手”,准确识别筷子、碗和盘子,依次“拿”起并分类放入洗碗机的对应槽位,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能挑战赛道则更贴近产业实际,这里摆放着多台“埃斯顿通用机器人实训工作台”,集成了机器人、装配模块、激光雕刻模块等设备。
“比赛开始,时长3小时。”随着裁判一声指令,来自“埃斯顿学院”的参赛选手立即动起手来,或轻敲键盘,或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或围在一起轻声讨论,他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传送带配置、机器人基础操作、视觉系统配置、视觉动态跟随取料等多项任务。
“这个赛道对编程指令要求更高,需要结合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优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工作效率,不少参赛作品已经具备了工业应用潜力。”该赛道裁判说。
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随着成绩公布,本届大赛圆满收官。这不仅是一场会聚全国高校英才的竞技盛会,更是一个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实践平台。
“举办‘埃斯顿杯’,就是为了给大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技术的平台。”作为赛事承办方之一,埃斯顿自动化教育行业负责人王琼表示,通过真刀真枪的项目比拼,学生们得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前与产业一线需求接轨,更好地成长为“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卓越工程师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