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本报哈尔滨3月25日电 (记者郭晓龙)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制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布。报告显示,通过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科技创新,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实现协同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压舱石”。
自2021年3月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中国科学院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份,针对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难题展开联合攻关,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科研团队创新研发黑土保育技术20余项,研制专用农机装备20台套,建成7个万亩级示范区,累计推广面积3.26亿亩。创建的“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等保护样板,系统破解了黑土退化机理,构建起全域监测与智能管控体系。项目成果显示,示范区内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平均提升0.5个等级,侵蚀沟治理成效显著。
报告显示,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东北粮食产能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大豆种植面积从2015年低谷快速恢复,形成“稳粮增豆”新格局;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东北商品粮调出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优质粮食工程成效显著,黑龙江省优良品种对粮食增产贡献超45%,吉林省优质作物覆盖率突破80%,“黑龙江好粮油”等品牌体系初步形成。
科研团队通过系统评估发现,东北黑土区仍具有显著增产潜力。中低产田改造可释放巨大产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565.4万亩,三江平原等地生产潜力达9697.44公斤/公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26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