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6月20日下午,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贵州展区内,“2024中国好书”《遵义三日》读书分享会如期举行。适逢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作者胡松涛在现场与专家、读者交流创作心得,共同回顾峥嵘岁月。
书写遵义会议这段重大历史,尊重史实是根本。胡松涛坦言,最大障碍在于“模糊”,原始史料中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的残缺与模糊,成为报告文学写作历史的难点。为此,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搜集、整理近百种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拼接碎片化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会议前后的历史背景、会议期间的关键言行以及会后新领导集体的磨合过程,最终让《遵义三日》能以“全能叙事”之笔将历史场景历历如新地立于读者面前。
然而,仅有翔实的史实骨架尚不足以支撑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胡松涛深谙此理。他在分享中指出:“历史叙事侧重‘消极修辞’,需严谨准确、笔笔有据;文学叙事则侧重‘积极修辞’,需要描绘环境、刻画情感、营造意境。”在《遵义三日》的写作过程中,他正是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相结合,才生动再现了党和红军在艰难险阻中突出重围、在困境中自我革新、在严峻考验下创造辉煌的历程。
“新语言才能写出让人觉得‘好读’的《遵义三日》。”胡松涛认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秉承毛泽东语言上的创新精神,胡松涛在书中多处引用老一辈革命家的原话为书籍增色,用时代的“新语言”承载磅礴思想,才让厚重的历史更具可读性。活动最后,他深情地说道:“我要用新语言展示遵义是失败结束的地方,用新语言展示遵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始的地方,用新语言展示遵义是毛泽东重新崛起的地方,用新语言展示遵义是胜利开始的地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漆云 马圣耘 陈美伊 张丽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1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