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对其精心培养却成亡国之君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21 09:33:00 来源:戏说三国

元璋建立明朝后就开始对后继之君进行培养,他选择的继承人是毫无争议的嫡长子朱标,有人说朱标是历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太子之一,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就是明孝宗的太子,因此他只有一个老婆一个儿子。朱元璋将朱标的文臣武将班底全部给他安排好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超后来因病去世,在儿子和孙子间权衡利弊后,朱元璋选择了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亡国的经验教训,采用封王戍边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治。不过将自家人封王守卫边疆的制度会导致藩王佣兵自重。

朱元璋年老时,告诉朱允炆,如果等他百年后,有人犯上作乱,他的叔叔们会起兵勤王,保卫大明江山;

朱允炆反问到:皇爷爷,如果是叔叔们犯上作乱呢?谁来保护大明江山?

这个问题朱元璋也回答不上来。朱允炆在心里清楚叔叔们的权力过大,他登上皇位后,就着手开始削藩,由于操之过急,导致一位皇叔因惧怕身死,这就让天下的诸王人心惶惶,终于有头铁的朱棣忍无可忍,直接起兵“靖难”,与朝廷大军直接拼了起来,本来双方势力是不对等的,即使藩王再厉害,在朝廷大军威慑下,也是如鸡蛋碰石头,但是朱允炆的一系列骚操作下,居然仅仅四年就被朱棣直接打到南京,丢掉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对其精心培养却成亡国之君

朱允炆称帝后,都做了些什么导致叔叔们就造反了呢?

朱允炆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那样是一个“仁弱”的形象,他做事其实十分的绝情和狠辣,而且不留余地。削藩其实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可朱允炆用了最残酷的那个,连续废了四个叔叔,都是贬为平民,发配边疆,自生自灭;逼死湘王全家,面对燕王的示弱,将质子送到南京,还是不满意,咄咄逼人,才使得燕王起兵。如果不是他做事太狠,真不一定会有内乱,毕竟太祖朱元璋才刚刚去世,余威犹在。

燕王朱棣在秘密准备起事,但是被府中的奸细告发,军中大将于谅、周铎被杀,建文帝下旨训斥燕王,燕王装疯卖傻躲过一劫,但是不久燕王再次被手下出卖,于是燕王孤独一掷,派兵控制北平,正式打出“靖难”的口号起兵,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继续沿用老爹朱元璋的洪武年号,也就是不承认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

朱允炆面对起兵反抗的叔叔朱棣,起初并没有重视,错过了扑灭内乱的最佳时机,朝廷与燕王交战三年,大小战役不下百次,互有胜负。在战争初期,朝廷大军在实力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论军队数量、后勤粮草保障、天下的民心都在朝廷这边,但燕王朱棣凭借着多年的军事经验,慢慢的将战争的天平一点点向他倾斜。

朱允炆时期,藩王的实力到底如何?

朱元璋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斗争,一刀一枪的打造出了一个大明王朝,他深知自己的江山来之不易,自然希望朱明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对于外姓将领朱元璋始终不能完全放心,于是他将朱家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通过他们来戍边,以此开稳固江山。老朱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将儿子们封在外面领兵,当然不会威胁到他,但是他儿子继位后,这些弟弟是否会服气,这个就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了,更何况后来是孙子继位,外面的这些叔叔肯定有心中不服的。

朱元璋一共分封了二十几个藩王,单个来看的确是无法威胁到朝廷,但是合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老朱分三批将二十多个王爷分封在全国各地镇守,以此实现了朱家人统治大明江山的格局。

这些藩王是实力也是有强有弱,封地处于内地的藩王普遍较弱,处于北边抵御游牧民族的藩王实力较强,总共九位,从辽东到甘肃一线,历史上称为“九边”重镇。因此这些藩王长期和北元余孽作战,军队战斗力和个人统兵能力都很强,这些人中最强的就是后来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朱棣的封地是北京,长期正面对抗北方,因此兵强马壮。

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对其精心培养却成亡国之君

既然双方实力差别如此之大,那为什么朱允炆四年后就输了呢?

封王戍边的政策就是朱元璋给孙子朱允炆挖的一个大坑,稍微不注意就会导致内乱,这也是朱允炆丢掉皇位的根源。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朱允炆的一败涂地?

第一:朝廷军队无人可用。

朱元璋在位后期,担心文臣武将架空年幼新君,于是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个温顺的朝堂,他有目的的开始清除功臣,大量能征善战的将军被杀或者被贬,导致后来面对藩王的军队,朝廷大军竟然找不出一个能打的将领,全都是绣花枕头,朝廷的军事实力由此大打折扣,没有了削藩的武力保证。

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后,采取的是以文治国,对于军队的建设并不太看重,他选拔的人才都是些文人,空谈误国,此时朝廷中能够统兵作战的将领已是凤毛麟角。

第二:错判形势操作过急。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政策是否是对的呢?其实是对的,就如清朝康熙帝也进行过削藩,面对尾大不掉的藩王集团,应该采取分化、瓦解、徐徐图之的策略,而不是太过激进的手段,这样会让藩王抱团自保,为朝廷树立了大敌。

朱允炆首先是借口周王谋反,取消了他的爵位,将之贬为庶人,还发配到云南,这真的是毫不留情啊,自己的亲叔叔,又没有反抗,这样刻薄寡恩,导致其他藩王的忌惮和不满。接下来,他连续如此又处理了四个藩王,合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五位藩王结局惨淡。这样就完全激发起藩王的自保和反抗之心,左右是个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第三:仁慈软弱志大才疏

朱允炆在镇压燕王朱棣时说“务使朕有杀叔之名”,这就是无知的表现,本来军队间互相对峙,你这命令一下,军队畏手畏脚,焉有不败之理,好几次朱棣都是因为朱允炆的这一命令才得已保命。关键时仁慈,真正需要当机立断时又软弱犹豫,想着要收回所有的权利,又不精心策划,一味地蛮干,最后的结果也是预料之中。

反观朱棣,年轻时就征战沙场,手下文臣武将也是富有才干智谋,而且起兵后快速笼络了军队人心,联合其他藩王,尤其是势力强大的宁王,此消彼长之后,对朝廷的胜算就更大了。

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对其精心培养却成亡国之君

总结:

朱允炆的一番操作下,朱棣意识到坐以待毙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在暗中积蓄力量,扩军备战。当朱允炆的目光看向这个四叔时,朱棣果断以“清君侧”的口号起兵靖难,向这个侄子表明了自己的反抗之心。

朱棣带兵一路从北京打到南京,其他藩王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了朱棣,结局没有悬念,能征善战的朱棣打败了志大才疏的朱允炆,顺利做了皇帝,一代永乐大帝横空出世,带领明军五次亲征漠北,横扫草原,留下了赫赫威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1 11: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于己则一面表示起兵对抗朝廷是自保之举,一面又渲染朱元璋早有意传位于其的假象。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学界已有定论,那朱元璋有没有考虑过传位于他呢?这要从明初的分封制度说起。颇受争议
2023-08-18 15:41:00
在局势所迫下建文帝该如何服众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却起于微末,从一介乞丐做到天下之主,其手下众多文臣武将自然功不可没。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便决定大封有功之臣。然而尽管朱元璋为了犒赏这些鞍前马后,
2024-04-26 11:10:00
...年后,则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了“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并将其供奉于太庙正中。说起明成祖朱棣,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明成祖一生励精图治,多次收复国土、疏
2024-06-23 06:47:00
身为藩王的朱棣为何能将正统皇位继承人的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
...何至于出现后面的诸吕乱政的事。而身为大明开国君王的朱元璋,在如此多的先例面前,不可能不为自己百年之后皇位的继承提早做准备。于是在起兵时就费尽心思整合各方有利资源,将嫡长子朱标
2024-02-25 22:11:00
明朝历史上的一个处境颇为尴尬的皇帝——朱棣
...西洋,明朝综合国力臻于极盛。文治武功仅次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明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都不多见的贤明之君,无愧于一代雄主之称。但另一方面,他当这个明朝皇帝,却名不正言不顺。朱元璋生
2023-02-21 20:11:00
难怪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原来是朱棣的血统有大问题
...年后,则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了“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并将其供奉于太庙正中。说起明成祖朱棣,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明成祖一生励精图治,多次收复国土、疏
2024-06-24 21:35:00
朱元璋临终前为何连喊三遍朱棣来否
朱元璋建国之后,吸取前朝的教训,严格制定了皇位的继承法,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标,是国家的合法继承人,可他没有想到,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无奈之下,他只能
2023-07-21 21:58:00
朱允炆继承朱元璋皇位,为何却被亲叔叔夺了皇位
...六位皇帝更是极具“传奇”与“神秘”色彩。朱允炆本是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他14岁的时候,父亲朱标身患重病,到了16岁,父亲不治去世。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是大明的第
2023-06-11 16:43:00
朱元璋生前漏杀一人,他的真实意图
...燕王朱棣不过是一方诸侯,他为啥敢发起“靖乱”?不是朱元璋生前漏杀一人,他想都不敢想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就已经为他的继承人铺平了
2023-08-30 17: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