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
年味在第一串腊肠挂上房梁后渐浓。
冬至,新鲜红火的腊肠总是比春联抢先一步挂上各家房梁。走街串巷的腊香味带来了年味,也蕴含着人们对春天的寄望。
外婆生长在湘江畔,会走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腊肠,以至于在外婆心里,做腊肠、挂上梁都极具仪式感。
中国人是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心中自有四季和时令。和农民天然感知春分一样,外婆天然能感知立冬。抬头看看天,然后掐指算一算,如果未来7天都是晴朗,便是做腊肠的良辰吉日。
菜市场赶早市,抢第一刀猪前腿。外婆说,猪肉要选猪前腿,瘦肉比肥肉多一定比例,且肥瘦适中,除去皮,肉精细、嫩、松,晒干后吃起来松软无渣,口感好。五花肉过于肥腻,若用后腿则瘦肉多肥肉少,肉紧,用外婆的话:“晒干后就像吃穷光柴(松树干)。”
制作腊肠的手艺必须传给女儿,是外婆自然而然的心意。只是到了母亲这一辈,做腊肠有点成人礼的味道,因为外婆觉得,这手艺在女儿成家后是必不可少的。带着对每个女儿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祝福,外婆决定在女儿成家前,把自己几十年做腊肠手艺予以传授。
领会了母亲心意的女儿,自然学得勤恳。形塑与归因,可意会而不可言。只是女儿发现,在实际领受母亲做腊肠手艺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从开始的切肉环节,外婆要求绝对要手切,且切成细小块,至于多细多小,外婆认为“眼看着差不多,捏搓差不多”;到了放料环节,放盐、酒、辣椒面、糖、花椒面……比例是多少,外婆说“看肉的多少,凭感觉下料,用舌尖舔舔就知道”;调料放完后,用手搅拌揉捏,至于时间,外婆说“感觉入味就行”……于是在“差不多”和“感觉行”之间,外婆做腊肠的手艺近乎成了一门“玄学”。细致认真学习的女儿,无论如何同步效仿、心领神会,甚至用上了各种精密仪器,却还是无法掌握母亲手艺的精髓。哪怕是技艺逐年长进,却也在入口后的唇齿间断出了高下。比起母亲的味道,女儿总觉得自己的差了点意思。4个女儿思前想后、讨论一番后,只能无奈地把原因归结为“虽说手把手,可究竟不是一双手”。
再好的味道却也抵不过时间。再后来,行动不便的外婆习惯了在冬至以后,逐一品尝女儿们奉上的腊肠。每片腊肠入口,外婆总会重复一句:“就是这个味儿。”
这个味儿,是年味,是至味。
记者徐晓俊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3 07: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