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李蓓佳
坦白讲,大学以前的教育并没有试图教过我如何去寻找自我,所以我只好用比较来不断确认自己在世界的坐标——比A好一点,比B差一点,喏,这就是我。那时候的我总爱和各种人较劲,孜孜以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却从来没有真正用心去理解过任何人,也没能看清自己所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中国有个成语叫刻舟求剑,我特别喜欢这个成语,因为即便我们对这个成语再熟悉,我们还是经常会成为那个刻舟求剑的人,我们特别容易忘记自己是在一条河上面,却只记得自己是在一条船上面。在大学,我拥有了一个自我发现的空间,能够敢于试错、不断尝试,重新建构一个“吾心安处”的地方,拥有自己的缮写室。我不再死死攥着一张有关成绩的排名表不放,不再频频觊觎这个人的天赋和那个人的能量,转而开始真正享受疼痛、挣扎和自己每一次笨拙的成长。
黄晓丹老师曾在《诗人十四个》里写道,对我来说,生命是从进入大学开始的。上大学后,再没有人检查我每分钟在做什么,标准答案也不再受到鼓励。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一种体验的自由。摆脱了像个没有感情的作文素材收割机器的桎梏,我终于可以毫无负担地在图书馆流连忘返,满足又讶异地感叹“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校图书馆二楼自修室等于六级和空调的冷气;书库阅览区等于欧美小说和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民谣;电子阅览区等于绵绵的春雨和伊丽莎白·毕肖普……这些日子虽平淡庸常,可我却深深喜欢并怀恋它们。“迩来窥陈编,记一忘三二”,事隔经年,那些在大学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或许只能记得零星,但它们却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变成了更为完整的自己。
犹记得大一刚入学时,我参加的几个学生组织和比赛一齐发力,使我的时间变得四分五裂。在忙得焦头烂额脚不沾地之时,我决心停下来权衡取舍——这在大学以前是未曾有过的,“一心只读圣贤书”终于不再是我生活里唯一的度量衡。后来啊,我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组织下认识了一群共读的书友,整个秋天都着迷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乃至流连忘返。偶尔也走出校园,在乌镇感受戏剧节特有的魅力与激情,在苏州邂逅红杏枝头春意闹,在杭州的茑屋书店遇到了一见如故的朋友,在上海的街头毫无目的地漫步,在宁波见到余秋雨笔下“不讲理由的痴迷,再加上工程师般的精细”的天一阁。大学的自由与包容,让我像块幸福的海绵在流动的盛宴上不断汲取各种知识和新的动量,无论其来自书本还是社会。
欧洲文艺评论有一条问:“你理想中的青年是怎样的?”我最喜欢的回复是:“常常失落,偶尔痛苦,永远憧憬。”即便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我仍将始终如一地怀揣着自己的悸动与欣喜步履不停。正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言,“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4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