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人物速描
我们书店内外的他们
上午8点半,水清沟菜市场内,蔬菜很新鲜,吃过早饭,孩子上学后,马一来到市场,为晚餐购买食材,回到家里,将菜清洗好后,走出家门。
9点30分,来到地铁1号线,一路乘坐到台东站。他边走边逛,脚步轻盈。
10点多钟,来到了昌乐路文化市场。一楼,有几家店已经开门了,尤其是面包店,早上7点就已经开始忙碌了。
登上3楼的阶梯,马一走了快15年。
马一是“我们书店”的老板,本名马振奎,也是昌乐路文化市场一位著名的商户,自从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来店里拍照打卡的人多了起来。回想14年的历程,他淡然,又有一丝感慨。
2008年一个炎热的夏季,马一和来自北京的“马胡子”选中了昌乐路文化市场三楼作为梦想开启的阵地。马一是地道的青岛人,在青岛大学毕业后,赴京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出版公司当编辑。爱书之人与书结缘,自然惺惺相惜。读书、淘书占据了他全部的业余生活。机缘巧合,与“马胡子”结识。两人一拍即合成为书商,摆摊卖书的钱用来买书,无限循环。
马一回到青岛,是想稳定下来,读喜欢的书,过理想的生活。
不久后,昌乐路文化市场内,有了一家专卖特价书的“我们书店”。回想开业的那天,250箱图书一箱一箱地搬上来,挥汗如雨,却心满意足。
“不怕不赚钱吗?”这个问题马一回答过很多遍:心里有底,因为有“马胡子”这位专业人士在,因为有妻子的鼎力支持,因为有好友们的热心帮助。
一直记得,这是一家神奇的书店,老顾客会升级为“店主”,在马一外出进货时,义务帮忙看店,钥匙就在他们手里。这家深藏于文化市场的书店店面不大,却有着一批忠实的爱书人。有趣的是,一位回头客家里书太多了,想再卖回“我们书店”,马一亲自登门,收回了那些书。
转眼间,“我们书店”开了14年半了,被问及想没想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赚钱,马一笑着说他不想太累,更享受现在这种“退休”般的生活。
上午到店后,喝口水,插卡充电,打开电灯,稍作整理,便开始读书,等待顾客。有来盖章的,有来购书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下午,老友过来喝茶聊天,时光在水蒸气的氤氲中悄悄走过。
下午5点,该回家做饭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感触,马一眼看着青岛的书店一家家离开,颇为感慨。从中山路搬迁到昌乐路文化市场内的汉京书店,在去年11月份关门了。
汉京算是青岛一家小有名气的古籍书店了。汉京书店成立时,店址在小港,第一次搬迁,到了堂邑路邮电局北。二次搬迁,搬到中山路上。汉京书店第三次搬迁,告别老街区,到了昌乐路文化市场。店内面积不大,却密密麻麻都是书。汉京主营全国各大社的人文、艺术图书,尤其与古典文化相关,同样积累了大量的老顾客。只是,在各方面的冲击下,汉京还是告别了青岛的书店市场,悄无声息,令人唏嘘。
“这几年,只有关门的,没有新开的”。
这何尝不是昌乐路文化市场的写照?
几年前,踏入文化市场,各种书店和店面挤得满满当当,各有特色,有卖古籍的,有卖教辅的,有专卖工具书的,每次逛都不空手。犹记得,拉书的手推车进进出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每家店里都有不少顾客,在密密麻麻的书籍间侧身而过,寻找各自喜欢的图书。
近日,再逛文化市场,里面冷冷清清,不少店面已经空置招租,只有几家教辅书店还大门顿开。他们有的掌握着某家权威教辅的独家售卖权,以此来维持经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3 05: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