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56岁的王姨(化名)在嘉兴打工,最近一周,她出现皮下瘀斑、血尿,并频繁流鼻血,牙龈也开始出血,还头痛恶心、持续低热、腰背疼痛。在当地医院查出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被送到浙大一院急诊科。
急诊科主任陆远强主任医师带领团队接诊王姨后,对她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病因追踪:“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经检测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性,但要警惕杀鼠药中毒。”将血液、尿液等标本第一时间送省疾控快速“鉴毒”。果然,她被确诊为抗凝血类杀鼠药——溴敌隆中毒。经过输入血浆和维生素K1解毒治疗后,王姨转危为安。
好端端的怎么会杀鼠药中毒?王姨想到,“出血”的半个月前,她捡到过一只死去的土狗。听说狗肉“滋补”,她用辣椒红烧了一小盆狗肉,把狗肉全吃光了。
一切真相大白!原来是因为狗吃了杀鼠药后毒发身亡,而王姨吃了被“药死”的狗肉,相当于间接食用了杀鼠药。后续,她还要严格遵守医嘱,进行长周期的治疗。因为这类杀鼠药进入人体后,会长时间在肝脏蓄积,代谢时间长、排泄缓慢,若未彻底清除干净,容易导致二次中毒。
陆远强介绍,在浙大一院急诊科接诊的杀鼠药中毒事件中,以溴敌隆中毒最为常见。这些鼠药的特点是老鼠吃了之后,不会马上中毒,而是过了五六天后,才全身逐渐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慢性出血,最后因大出血死亡。正是因为毒发较慢,老鼠容易失去警惕,但这也导致误食鼠药的患者往往因中毒缓慢而不自知。
“抗凝血性杀鼠药中毒的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中晚期表现为皮下出血瘀斑、尿道、消化道、呼吸道、神经系统等各个重要脏器出血,甚至休克昏迷等。”陆远强说,不少人因为不明原因出血到医院就诊,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误诊,耽误治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