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绅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个贪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21:3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老师或者家长想要教育我们珍惜粮食,那一定会提到《悯农》这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虽然广为流传,但它的作者李绅似乎鲜有人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能够理解百姓疾苦的人,最终却成为了一个祸害百姓的大贪官。

唐朝的李绅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以前我一直以为李绅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才能了解农耕的辛苦。

其实李绅也算是官家子弟,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县令,在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社会的苦难。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善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他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素有交往,他还曾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可见其文采非凡。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考中了进士,补国子监助教的职位。

这就意味着李绅彻底翻身了,要知道当时读书人的信念是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李绅的中功名,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那立马就是身价倍增啊。

李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悯农》的?为何被认为是反诗呢?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皇帝的欣赏,被升为翰林学士。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个人是同年考中的进士,而且还都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两个人一起携手走到了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千,于是吟诗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完之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也是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这一听,觉得这李绅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地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小诗不足挂齿,不能赠与李逢吉,便又作了一首长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了,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已泄私愤。”说完立马将反诗呈上,希望借此能够加官进爵。皇帝一看这诗是有点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立即向皇帝解释说,这是自己看见百姓农耕辛苦,但却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写了这首诗。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对李绅说:“多亏了爱卿提醒朕,朕久居庙堂之上,竟然忘了体恤百姓疾苦,这是朕的过错啊。为了嘉奖你,就封你为尚书右仆射。李绅大喜,立马叩头谢恩。

李逢吉知道李绅加官进爵之后,心中十分不安,害怕李绅报复他,但李绅却以为是李逢吉向皇帝举荐了他,因此对李逢吉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这更让李逢吉惶恐不安。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李绅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贪官酷吏?

按理来说,李绅同情百姓,那肯定一心为民办事,可是人心易变,谁都不曾想到他竟然变成了一个贪官。

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还没当官之前,有个叫李元将的族叔,李元将家中富足,李绅当时很巴结这个族叔。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绅做了官之后,气势凌人,李元将也不敢再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绅面前自降一辈,自称为“弟”。但李绅对此十分高兴,几次对李元将威逼施压,李元将只好再降一辈,自称为“侄”。但李绅着实有点过分,“侄”也不满意,竟然逼着李元将自称为“孙子”。自己曾经的叔叔成了如今的孙子,不知道李绅是否还记得当年对叔叔的巴结吗?

李绅不仅仗着自己管家的身份欺压百姓,而且穷奢极欲。据野史记载,李绅极其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一道菜就要耗费几百只活鸡,而且一只鸡也只取鸡舌这一小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一顿饭就要花费千百贯钱。但李绅却毫不在意,反以为荣。李绅自己的俸禄微薄,哪供得起这样大的花销,还不都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

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巧取豪夺,纷纷离家而去,远走他乡。在当时百姓那可是劳动力的代表,这样的人口流失,本应该引起重视。但李绅却对此毫不在意。他对手下人说:“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麦子都会留下,那些飘走的都是一些秕糠。”当年那个写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却变成了一个把百姓当作秕糠的贪官,可见世事无常啊!

当年的那个心系百姓的少年郎,变成了一个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酷吏。怪不得只有诗流传甚广,而作者鲜为人知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2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揭秘李绅:因悯农而升官,却成了鱼肉百姓的贪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每读及此句,都不由的感叹李绅的才情智慧,寥寥几笔勾画了一个真实的唐朝底层农民的心酸处境。高高在上的圣人,大手一挥便是一生取之
2024-03-13 12:42:00
李绅能够写出粒粒皆辛苦,为何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是,这位体恤农民辛苦的李绅,却最终成为了祸害百姓的贪官。李绅早年为人正直大义,6岁丧父,就跟随母亲颠沛流离,尝遍人生疾苦。好在李绅的母亲是个文化人,她教得李绅文化知识。李绅也
2024-10-19 10:52:00
唐代名臣李绅的转变:从怜农诗人到残酷官员
...当了官以后,忘记了初心,成为了一名盘剥民脂民膏的大贪官。早年励志,怜农悯农。李绅,是中晚唐时的一名诗人、官员,祖籍是安徽亳州(也就是曹操的故乡),他是当时红的发紫的一个文人,
2023-11-17 17:36:00
写出悯农的李绅是个大贪官,死后都没被放过
我们在小的时候肯定都学过一首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另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其实都是唐代的诗人
2023-01-13 23:33:00
唐朝诗人李绅是如何成为贪官酷吏的?
...。”然而讽刺是,李绅后来步入仕途,却堕落了成了一个贪官酷吏,欲知详情,本期解读。(一)五岁丧父,励志少年毫无疑问,少年时的李绅也是很“励志”的。李绅,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谯县
2023-10-26 15:25:00
他写下千古绝唱“悯农”,晚年却残害百姓,死后被削官
...之言语,地位颇高。一日,他探亲结束,路上正好碰见李逢吉。李逢吉回朝奏事,途径亳州,开始与他攀谈。两人兴致一起,相约去观望稼台。在登上城后,两人望着远方的景色,高谈阔论。李逢吉
2023-04-18 17:19:00
残酷的历史真相: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却是祸害百姓的贪官
...个同情、关心百姓的人变成了一个祸害乡里,阿谀奉承的贪官。一、人物简介李绅出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李晤担任了多地的地方官,他出生在湖州吴程县。当时父亲也在吴程县任职。大历十二年他
2023-05-18 19:33:00
朱元璋为了打击贪官污吏,竟然把备受老百姓拥戴的官员杀害
...不分好坏全部被糊里糊涂的干掉了,这些人如果说是都是贪官的话,这也情理之中的事情,但这里有很多一直被人民拥戴的官员也被莫民奇妙的杀害了。就比如孝孺的父亲,一件布艺也得穿十几年,
2023-01-12 21:19:00
和珅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在他垮台后,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和珅早年的仕途经历中,他曾经揪出来过一位非常显赫的贪官。此人出身官宦世家,官
2023-02-16 15: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