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记者手记
让顶尖智慧发挥出乘数效应
□本报记者 张杰
戴着一顶寻常的草帽,常年奔波在家乡闽西、省内以及全国的乡野阡陌、田间地头,皮肤黝黑,几乎与常年风吹日晒的老农别无二致……如果没有人介绍,很难相信,这就是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母”之誉的我国植物遗传育种领域权威、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
采访中,这位从闽西走出去的“农民院士”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实际行动,向记者生动诠释了顶尖智慧与最基层粮食生产完美结合的实现路径。如何让顶尖智慧发挥更大作用,让弥足珍贵的院士力量更好服务实际生产生活,是一道常说常新的时代命题。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即使从最早的学部委员算起,截至目前,拥有14亿人口的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起来还不到2000人,两院院士代表着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顶尖智慧。
综合考量院士智慧和力量在新罗区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记者认为,这当中除了以谢华安、谢联辉等为代表的新罗、龙岩籍院士对家乡深沉的爱之外,更多的则在于当地为院士搭建了更好地贡献智慧力量的平台:无论是遍布全区的“福香占”优质稻种植基地,还是重点企业里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还有倾力打造的院士之家以及不时开展的“院士乡村行”“院士专家企业行”等等,为院士顶尖智慧面对面无缝对接实际生产搭建了平台和舞台,让院士智慧与力量走出实验室、走出象牙塔,在生产中发挥出乘数效应。
当然,客观地说,新罗区利用院士智慧与力量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也仅仅处于摸索和爬坡过坎阶段,院士发挥作用的形式、深度、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作为的空间很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以谢华安等为代表的院士们一颗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有当地不断搭建、完善的平台,未来值得满怀期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30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