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拂晓报
居家学习
帮孩子穿上“心灵防护服”
居家网课期间,孩子遇到负面情绪怎么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或者一个理解的微笑,都能够帮助孩子迅速走出低谷。
对于有些敏感的孩子来说,需要家长和老师齐动员,为他们的心灵穿好“防护服”。心理专家给出建议,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引导孩子居家期间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家长线上寻支持
最近,寻求心理咨询的家长和学生不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儿。
有一名学生因为学习压力产生情绪波动找到了海淀区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有时会觉得烦躁,情绪也不太稳定。”听完学生的倾诉,王瑞第一时间给予安抚,“你的反应,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情况时的正常反应,不用太过担心。”
在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后,王瑞紧接着给出了调节策略:深呼吸、听音乐、想象一个自己想起来就特别舒服的环境,都是不错的缓解办法。“我们也可以尝试给这些情绪寻找一个出口,跟家长聊聊天,跟好朋友谈谈心。如果不愿意跟别人说,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写一写。”
听着学生的语气逐渐轻松起来,王瑞趁热打铁,“这段经历也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不妨从积极的视角来看待。”王瑞还温馨提示学生,在家学习也不能失了秩序感,做好上课、写作业的仪式感,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大有裨益。
一来一往,几个来回后,学生满肚子的疑问和担心一扫而空。
除了学生,还有不少家长通过热线找到了心理老师。“家长们最典型的焦虑是,如何提高孩子们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的自控力。”面对这些求助,王瑞通常会先帮家长“划范围”:课间10分钟,孩子稍微玩一会儿,适当放松,家长不要过度质疑;如果是上课时候不听讲、时时刻刻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干预,但是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如与孩子共同研究制定电子产品的使用公约,这就是个不错的办法。”王瑞特别提醒,公约应该对家长有同等的约束力,不能只约束孩子。
此外,家长们也要借机反思,是不是家庭氛围的单调无趣导致孩子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电子产品上。丰富的家庭活动、有效的亲子沟通等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远离虚拟网络。
亲子之间要“亲密有间”
其实,因为心情不好来求助的学生和家长并不是个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指出,疫情发生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居家学习的儿童青少年缺少同伴交流,缺乏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回到学校还会出现不适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此前分别对高中生及中小学生疫情下的生活进行了调研。“总的来看,疫情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不少青少年对疾病本身有一定的焦虑情绪;疫情改变了青少年的传统学习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压力;疫情期间,亲子矛盾增加;疫情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孙宏艳建议,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尤其要对低年级段的小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有些情绪是不太会表达的,家长要及时觉察并进行积极地引导。”孙宏艳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多多学习,比如通过与学校合作等方式寻找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试的最佳办法。
居家时光是对和谐亲子关系的考验,也是进行良性亲子互动的契机。孙宏艳认为,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家长要尽量做到与孩子“亲密有间”。“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更在意平等、自由,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以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此外,在她看来,家长也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劳动教育。同时,也要为孩子在生活中树立一个难度合适的目标,以便让学生在居家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和秩序感。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表示,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应过分焦虑,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习惯和学习心态,同时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够不够自信、是不是乐观、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孙云晓说,家长还应该创设条件满足孩子运动、阅读、人际交往等这些重要的成长需求。
■ 牛伟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9 1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