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7月10日讯(记者 吴英兰)“这里的医生都太好了,技术也好,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在山东省中医院胸外科的走廊里,一位肺癌患者的家属将一面鲜艳的锦旗郑重地递到科室主任孙雪飞和名誉主任张百江手中。患者家属言语朴素,却道出了众多患者的心声。锦旗背后,是科室团队以先进微创技术与中医智慧合力托举的生命希望。
微创手术革新 开启“白色手术”新时代
“目前科室以胸腔镜微创诊疗技术为主,微创手术达90%以上。”山东省中医院胸外科主任孙雪飞介绍道,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到各类肺叶肺段的精细切除,再到纵膈肿瘤摘除和肋骨骨折内固定,这些复杂的手术领域,如今都能通过几个微小的切口完成。“切口就3到5公分,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撑开肋骨的剧痛,极大减轻了手术对患者身体机能的损伤。”
“我年轻那会儿,这类手术都是开放性的,对患者创伤大、流血量很高,”一旁的科室名誉主任张百江教授感慨道,“现在都叫‘白色手术’了,手术台上基本看不到血。”
微创手术尤其惠及高龄与高风险患者。“伤口小了,病人的疼痛感自然轻多了,术后第二天甚至当天就能下床活动,”孙雪飞补充道,“这也有效避免了长期卧床可能带来的肺炎、血栓等并发症。”更让患者和家属舒心的是,科室采用微创及中西医结合的创新疗法,使患者住院周期从传统的十余天缩短至五六天,实现了医疗效率的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科室开展的“Tubeless”(无管化)胸腔镜手术,更是避免了气管插管的强烈刺激,大幅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患者术后清醒时间,肌力快速恢复。“理论上,患者术后6小时就能下地,甚至可以自己走出手术室。”孙雪飞说,“当然,为了患者安全考虑我们现在还是多用推车护送,但恢复的潜力和速度已发生质的改变。”
精准诊疗 破解多发肺结节难题
面对检出率日益增高的肺结节,尤其是位置“刁钻”或结节数量众多的复杂病例,山东省中医院胸外科展现出强大的综合诊疗能力。
针对多发性肺结节,团队巧妙制定个体化策略,将局部切除与消融技术有机结合,在彻底清除病灶和最大限度保全患者肺功能、保障生活质量之间找到最优的平衡点。“特别是那些深在肺里或紧挨着肺门的小结节,传统手术往往需以牺牲大量肺组织为代价。现在我们能用消融技术精准‘点杀’。”孙主任进一步解释,“也就是用热能或者冷能,让病灶‘失活’,身体会慢慢把它吸收掉,这样周围的肺功能就都保住了。”
“得益于早筛早诊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现在发现的很多肿瘤都处于早期甚至超早期阶段,”孙雪飞强调,“即使不幸确诊为肺癌,早期干预的预后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中医智慧赋能围手术期 温暖守护患者
如果说现代微创技术是锋利的“矛”,那么千年传承的中医药智慧就是温暖的“盾”,深度融入手术前后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守护。
“术前,不少患者都紧张得吃不下、睡不着。”面对患者普遍存在的术前焦虑,除了耐心讲解,科室还创新运用火龙罐、艾灸、穴位贴敷等疗法,配合根据个人体质精心调配的中药方剂,有效安抚情绪、稳定心神,为手术成功奠定心理基石。
术后则严格遵循“一人一方”的辨证施治原则,为患者量身定制中药方案,巧妙解决术后疼痛、失眠困扰、咳嗽排痰困难等问题,显著加速康复进程,提升整体康复质量。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已然成为省中医胸外科独具特色的“康复秘籍”,温暖守护每一位患者。
全程管理 科学驱散“结节恐惧”
“一查出肺结节,很多人心里就咯噔一下,是不是癌啊?”孙雪飞表示,科室深刻理解肺结节患者的普遍恐慌,并展现出了前瞻性的人文关怀。由科室牵头成立的“肺结节全程管理专业委员会”整合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学科资源,致力于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该体系为患者提供从初次发现结节开始的个性化方案——什么时候复查?怎么观察变化?要不要吃药?及手术时机判断,用专业权威的指导驱散患者面对未知的茫然与恐惧,引领其走向科学认知与理性应对之路。“让患者心里有底,不再手足无措,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孙雪飞总结道。
从大开大合的传统手术到精细入微的腔镜时代,从漫长煎熬的康复过程到快速恢复的崭新体验,山东省中医院胸外科以胸腔镜微创技术结合中医药智慧,在守护生命呼吸的路上,不断书写医学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 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0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