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715年,唐朝监察御史张孝嵩正在安西都护府巡察,突然传来一件紧急军情,拔汗那国王遏波之亲自来到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向唐军求救,事件的起因是:吐蕃与大食共同扶立阿勒达为拔汗那国新的国王,并率军打败了原拔汗那王遏波之,遏波之兵败,向唐军请求救援并复国。
拔汗那国就是汉朝的大宛,其位置在锡尔河中游谷地,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公元640年,唐朝灭亡高昌国,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开始了在西域的存在,此后唐朝陆续开通安西四镇,到武则天时期,安西四镇才正式稳定下来,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也成为唐朝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拔汗那国
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拔汗那归碎叶镇管辖,但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设置在龟兹,唐朝贞观年间,拔汗那王契苾被西突厥首领阿瑟那鼠匿杀死,阿瑟那鼠匿成为拔汗那王,其子遏波之立契苾的侄子阿了参为王,统治呼闷城(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州首府列宁纳巴德)。
遏波之则统治渴塞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东南之卡散赛),原拔汗那一分为二,唐朝攻破西突厥之后,曾封阿了参为刺史,715年,大食(古阿拉伯帝国)首领屈底波入侵拔汗那,与吐蕃人一起立阿了达为王,并击败了遏波之,夺其城池。
遏波之一路向东逃到了安西都护府向唐军求援,安西都护吕休璟犹豫不决,此时监察御史张孝嵩说道: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
唐朝715年疆域
张孝嵩是进士出身的文人,是诗人张九龄、王翰、贺知章的好友,其官职是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职责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权力很大,但对于这一军情,张孝嵩的表态就是立即救援,如果不救的话,我们唐朝将没法号令西域,将来会没有人听我们的。
如果由安西都护吕休璟率军救援,则需要向唐朝中央政府汇报军情,并得到批准才能实施军事行动,而张孝嵩作为监察御史是有见事自行决定的权利,所以此次救援由张孝嵩实施,张孝嵩率领一万余唐军从安西都护府出发,前往拔汗那。
除了张孝嵩说的理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拔汗那地处丝绸之路的南北线交汇处,这里是唐朝重要的边境口岸,一旦失守,被敌对势力控制,那唐朝对外的贸易、经济、政治往来都会受到影响。
文人披甲
张孝嵩向西进军数千里,沿途攻克了不服从唐朝统治的数百座城池,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了拔汗那国境内,不久,张孝嵩率领唐军攻打拔汗那王阿了达所控制的城池,虽然是一介文人,而且从未领兵作过战,但张孝嵩在战场上表现得勇猛善战。
张孝嵩身先士卒,唐军士气大振,没多久就攻入呼闷城,与敌人展开激战,一天之内就攻克了3座城池,俘虏和斩杀一千余人,敌军崩溃,阿了达只带着数骑逃入山谷之中,随后张孝嵩传檄西域各国,一时威震西域。
唐军
唐军为何总是能够轻易取得如此大捷?有两个主要原因:
1、独断专行、兵贵神速。
如果按常规的流程,将军情上报,等朝廷决策再出兵,时间上就会耽误不少,张孝嵩独断专行,自己就决策出兵,接到求援之后立即出兵,没有耽误时间,然后唐军行军速度也算快了,一个月行军两千多里路,迅速攻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对方,是唐军胜利的原因之一。
汉朝时,汉武帝派李广利攻打大宛,李广利从长安出发,全程8000里路,李广利第一次征大宛用了一年时间,虽然没有迷路,但还是打了败仗,直到李广利第二次征大宛,才攻破城池,达到目的,相对于汉朝,唐朝无论是行军时间,还是打仗的胜率都要强出不少。
唐朝号令西域
2、唐军战斗力强。
从唐朝初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军的战斗力爆表,一是唐军装备齐全、武器先进、训练不素,二是唐军战斗意志高昂,而且还吸纳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打遍周边无敌人,然后把周边的优秀将士全部招降过来。
唐朝动不动就灭国,靠的是就是强大的武力征服,尽管此次西征的统帅是个没打过仗的文人,但并不妨碍唐军打胜仗,唐军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战略战术,哪怕换了统帅,也照样能打胜仗。
唐军战斗力强
此次张孝嵩西征拔汗那的战役虽然不大,但是意义深远,尤其是那一句“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跟汉朝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着相同且深远的意义,如果这次不救,唐朝就会失掉西域的名声,坐视拔那汗被敌国吞并,将会形成离心的政治效应,等到下次唐朝需要在西域征发盟军时,那可就难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9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