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747年三月,在海拔五千多米的葱岭山脉上,一队唐军正艰难地行进着。
此时恰是草长花开的季节,葱岭山脉在冰雪消融之后露出青翠的山峦,绿白相间格外的秀美迷人。时不时有着高原特有的羚羊、雪豹等动物好奇地张望着这队人马。
而行军的大唐士兵却无暇关注风景,此时他们呼吸着稀薄的高原空气,战战兢兢地沿着羊肠小道蜿蜒而行。为首一人仪容俊美,身骑骏马正是大唐安西副都护使高仙芝。这队唐军的目的地就是前往攻克不久前反叛大唐的小勃律国。
自从唐太宗灭高昌建立安西四镇以来,无数的汉家儿郎奔赴西域征战沙场以建功立业,而大唐的精兵强将也先后击败西突厥、吐蕃等强敌,用敌军的累累尸骨铸就了大唐军人战无不胜的威名!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就用自己的七绝写出了盛唐西域唐军的英雄气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至唐玄宗登基之初,大唐先后在西域已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两者间隔天山一南一北牢牢的控制着西域。每当远方的旅客沿着古丝绸之路踏足西域之时,遥望遍布西域的大唐旗帜他们知道自己来到了天可汗的领地。
丝绸之路声声驼铃重新响起,也成为西域安定和平的象征。和西方殖民掠夺不同的是,自汉朝凿空西域首次建立安西都护府以来,华夏民族从来都没有把西域看成是自己的盘中之物,而是通过自由贸易和大量的赏赐来维系西域和中原的关系,古丝绸之路就是建立在各族和睦、平等贸易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丝路的开通,海量的货物在这里互通有无,西域的胡瓜、葡萄,大唐的丝绸瓷器和西方的各色货物在这里相互流通。在大唐强大国力的庇护下,西域各国富庶无比,人民生活安康幸福。
而富庶的西域也刺激了周边的强邻。高原之上的吐蕃也对西域垂涎不已。
小勃律地图
公元736年,吐蕃大军攻破葱岭以南的小勃律国俘其国王。随后吐蕃赞普强迫小勃律国归顺并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从此小勃律国叛唐投吐成为吐蕃的附庸。
小勃律国是河中地区(帕米尔高原)的战略要冲,他的反叛让周围二十余小国都转而臣服于吐蕃,严重的影响到丝绸之路南路的安全。
对此帝国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后十余年中三次次诏令西域唐军进攻小勃律,为此先后三任安西都护田仁琬、盖嘉运和夫蒙灵察数次发兵攻打小勃律,但都因葱岭难行或者后勤补给不畅通从而无功而回。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决定再次发兵小勃律,打通河中地区的交通。他久闻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的勇武,直接派监军边令诚前往安西都护府,让高仙芝带领安西军再次远征小勃律国。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容貌俊朗弓马娴熟。作为一个胡族武将世家的子弟,原本是不容易被中原王朝所接纳。而他生逢其时恰好生长在盛唐的荣光之中。
此时的大唐帝国光芒万丈,文人士子们都效仿班定远弃笔从戎的豪迈,武者侠客们也继承霍骠骑绝域建功的壮志纷纷来到西域征战沙场为国戍边,以期待建功立业马上封侯高仙芝也不例外。
他少年时就跟父亲来到安西都护府效力,因为骁勇善战20余岁的时候就升为将军和父亲高舍鸡的官职一样。在夫灵察担任节度使后,很是器重他的才干又不断地提拔重用,很快高仙芝就积功成为安西副使。
高仙芝的勇名很快就传回长安,唐玄宗李隆基也对其赞赏有加。在唐朝前期,历代君王都秉承李世民"爱之如一"的归化政策,善待归顺的各族首领和部落并且挑选骁勇任命为将。正是这种政策的感召下加上大唐国力雄厚,无数的胡族将领勇士甘愿为大唐效命沙场,而西域数万唐军才能上控绝域纵横万里。
高仙芝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员将领,此时他正带着大军翻越号称飞鸟难过的葱岭山脉。即使时隔千年之后,我们回顾这次远征,也不仅为唐军的英雄主义气概所折服。
高仙芝剧照
小勃律国虽然兵力不多但得到吐蕃的大力支持,吐蕃万余大军就驻屯在安西到小勃律国的要道连云堡上。而高仙芝在接到诏令之后,和心腹封常清商议,决定乘着三月之时出征。因为此时大雪初化葱岭道路泥泞难行,不是大举用兵的好时节。而此时出兵必然出其不意,小勃律王和吐蕃援兵都不会防备。
于是高仙芝带领精挑细选的安西一万兵马(骑兵三千,步兵七千)开始了漫漫西征之路。由于大唐国力强大百姓富庶,在西域从军的步兵也都自备战马,这部唐军实则全是骑兵因而行进迅速,很快就经过疏勒镇登上葱岭。沿途怪石林立道路曲折难行,唐军在付出了不小的损耗之后来到特勒满川修整。在整个的战役中,翻越葱岭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可见沿途的曲折难行,而高仙芝的身先士卒无疑是鼓舞士气的最大因素。
特勒满川属于识匿国,在安西都护府的晓谕下国王早就在此备下粮草辎重迎接大军。修整三天后高仙芝兵分三路而行,疏勒镇大将赵崇玼自北谷道进军,郎将贾崇瓘自赤佛道进军,和监军统率中军居中而行。不日三路大军都齐集吐蕃大军据守的连云堡。
连云堡位于婆勒川旁,依山畔水地势险要是大唐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要道。吐蕃将领深知此处的重要性,因而在此苦心经营几年之久,兵员物资都很充沛。而且吐蕃在山顶只驻扎一千精锐,其余万余士兵在连云堡下方数里外的道路当中驻扎互为犄角。此前就有唐军在此吃尽苦头从而无功而返。
进攻连云堡必先渡过娑勒河,起初封常清建议由赵崇玼、贾崇瓘两路偏师大张旗鼓佯装渡河以吸引吐蕃的注意力,唐军主力则由上游悄悄过河后突袭连云堡。
对于这个避实就虚的战略高仙芝很高兴地采纳了,但是大军来到娑勒河上游之时恰逢河水暴涨,数千人马无法度过。封常清见此情况捶胸顿足,而高仙芝却毫不慌乱,在来此之前他早就通过古籍和当地土人的口中得知,在春夏之时由于阳光照射强烈导致娑勒河迅速暴涨,等到夜间寒冷自然会恢复。
作为主帅,高仙芝打算借此来鼓舞军心。他让随从布置香案祷告上苍让河水平落。
入夜之后河水果然跌落,三军将士都惊呼不已士气为之振奋。高仙芝指着空无一人的对岸对监军边令诚大笑道:"吐蕃无人,在河边不设一兵一卒,如果等我军半渡而击则吾等死无葬身之地啊!娑勒河是冰川雪水所化入夜之时河水冰冷刺骨,在主帅的感召下大唐军士们拉着骏马不惧严寒有条不紊地度过。此时连云堡中吐蕃大军没有预料唐军竟然如此剽悍迅速,都在睡梦之中不知大乱将至。
唐军山下点将,高仙芝令旗一挥唐军最为精锐的陌刀手身披重甲而出,在安西悍将李嗣业和田珍的率领下佯攻连云堡。
唐军陌刀手
山高路险危石耸立,李嗣业身披重甲手持陌刀一马当先而上。山顶吐蕃守军发现唐军后大声惊呼,滚木擂石、如林箭矢纷纷落下,李嗣业左躲右闪快步登上山顶,只见陌刀挥出血光飞溅几名吐蕃人碎为两截。
其余吐蕃军士停止射箭都来围攻李嗣业,后续的唐军借此机会快步登上山顶,千余吐蕃军士转瞬间被杀戮一空。
此时天色渐亮,山脚下吐蕃主力以得知消息开始增援山顶。大唐陌刀手已经整队完毕,排成一列顺着山势而下迎战,在后续跳荡兵的弓箭掩护下大唐陌刀手们刀光似雪如林而进。敌军纷纷败退,十之五六被陌刀劈下山去。连云堡一战,万余吐蕃士兵仅剩五千多人全部被俘,唐军首战告捷!
夺取连云堡后军中开始商议下一步的动向。封常清认为吐蕃大军被灭下一步直捣黄龙攻占小勃律国都孽多城,以雷霆一击震慑小勃律和周围反叛的各个小国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
而监军边令诚这时却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唐军此时距大唐万里之遥已是孤军深入,攻占连云堡已经在吐蕃和小勃律国建立一个桥头堡足以为为威慑小勃律从而向皇帝交差。加上前方还要翻越海拔五千多米延绵十余里的坦驹岭,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难行,不利于大军通过,这让边令诚心怀恐惧从而不愿前行。
两方都争持不休,最后高仙芝采取折中的办法。让边令诚带领三千体质较弱的士兵留守连云堡看守吐蕃降军,自己带领主力继续前行。
三日后来到坦驹岭,唐军将士都倒吸一口冷气。虽然现在已是初夏时节,岭上却依旧冰雪耸立寒风逼人,一条弯曲的只可一人落脚的小道盘山蜿蜒,脚下尽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山谷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片片冰雪让人睁不开眼睛。
唐军单人拉着战马而行,队伍中不时地传来一声惨叫那是有人失足掉落悬崖。在这里最为桀骜不驯的骏马都任由主人牵着缰绳蒙眼而过。大军行进一天,离坦驹岭的出口阿驽越城还有一半路程。唐军此时已经人累马乏纷纷问主帅高仙芝:"将军这是要到天边去吗?做为杰出的将帅高仙芝自然懂得鼓舞士气的重要,他胸有成竹的说:"将士们,前面就是阿驽越城。阿驽越人已经派人告知我投降我军,而且准备了美酒佳肴款待诸位。诸君只要奋勇前行必建奇功!其实这都是高仙芝效法曹操的望梅止渴的方法。在出发前他就和封常清商议先派二十余心腹假装阿驽越人在前方等候(阿驽越是臣服小勃律的一个小部族)。
果然大军行至转弯处,身着阿驽越人服饰的军士在前方等候迎接大军。其中一人说道:"王师驾到,阿驽越人如见救星。我们已经砍断小勃律和吐蕃之间的交通要道——娑夷水(印度河)上的索桥,吐蕃大军必定无法驰援小勃律。军士们听闻都欢欣鼓舞,一身的疲乏也就散去军心也稳定下来,高仙芝趁机命令大军加速前进。三日后来到阿驽越城下,阿驽越人果然不战而降。
随后大军渡过娑夷水前面就是小勃律的国都孽多城。小勃律兵少将寡已经无法阻止唐军前进的脚步,而为了防止小勃律君臣逃亡高仙芝派遣将军席元庆带领一千铁骑先行入城抓捕。高仙芝叮嘱道:"将军可速速进城,沿途遇见小勃律人可诈称大唐前来是讨伐吐蕃人和大勃律国,不会动小勃律一草一木以便让小勃律人宽心从而减少抵抗。席元庆遵命而去,小勃律王听闻守城士兵汇报后大惊失色带领吐蕃皇后和几个心腹逃往城外的深山,唐军顺利入城随后召集留在城里的大臣等候大军到来。
高仙芝进城之后首先斩杀亲近吐蕃的几位大臣,随后让席元庆前往娑夷水斩断藤桥防止吐蕃援军。自己带领人马前往抓获小勃律王,在投降的大臣们的劝说下,惊魂未定的小勃律王和吐蕃皇后出来投降并且哭诉自己是迫于无奈才投靠吐蕃。
而席元庆赶到桥旁刚刚用巨斧砍断藤桥的时候吐蕃援军已至。两岸悬崖峭壁吐蕃人要想修复已经不可能,只能看着对岸的唐军欢呼雀跃地庆祝胜利。
攻占小勃律后唐朝重新夺回了在葱岭以西地区的控制权,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大唐在中亚的声威和势力也达到顶点。
随后高仙芝另立亲近大唐的王子为小勃律王并且留兵三千驻守,自己于公元747年九月班师。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的迎头臭骂,在夫蒙灵察看来高仙芝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但是接到圣旨后不请示自己就悍然发兵,而且功成的时候也绕过自己直接向长安报捷简直是目无上司(笔者认为直接报捷的主意估计是监军边令诚的主意)。
当官日久夫蒙灵察早就容不得不同的意见了,他痛骂高仙芝:"头生反骨的高丽奴,你的于阗镇守使是我举荐的?你的焉耆镇守使也是我举荐的?你的安西副使更是我提拔的?你竟然敢绕过我擅自出兵?要不是看你立了大功我马上砍了你的脑袋来执行军法!对于这位昔日上司,高仙芝保持了一贯的尊重并没有顶嘴。但是这惹恼了边令诚,他直接派人向长安汇报了此事。一个月后唐玄宗下旨免去夫蒙灵察的职务任命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大唐又一位将星在西域冉冉升起。
高仙芝剧照
其后南丝绸之路得以稳定和恢复帕米尔高原首次被大唐控制在版图之中,高仙芝功不可没。其后虽然在怛逻斯之战中失利,但是帕米尔地区还是牢牢的控制在大唐手中。
此战失利后,高仙芝解除了安西节度使的职务入朝为官。但他和其后续任的封常清仍被誉为安西都护府的"帝国双壁",守护着帝国的边疆。
直至安史之乱的爆发,帝国双璧同日被冤杀。而骁勇善战的安西、北庭军队被大批地调回中原平叛,一队队、一行行边防军队告别他们守护几十年的第二故乡开赴中原。
从此,大唐军人再也没有能够踏足这块富庶的土地,古丝绸之路也在黄沙中逐渐淹没,海量的财富和贸易定价权从此转手让人。直到千年之后,一位老者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抬着棺材西征,汉家儿郎才再次踏上这块让人魂牵梦绕的土地......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回首往事那个玉面俊朗的将军面带微笑孤军万里远征,书写了那个无双盛世的最后华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2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