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易雪 康岩 通讯员 刘亚东 霍腾
10月18日,距离霜降时节不足一周,正值生姜收获期。
在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的生姜基地内,齐腰深的生姜棵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碧绿一片。掘地、采姜、抖土、割秸、整理、装箱……在小孟镇北门村党支部书记卞传芹的指挥下,百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收这一件件珍贵的“宝石”,现场一派繁忙丰收的热闹景象。“虽说今年生姜单价稍有回落,但我们产量却提升不少,相比去年,利润大概会增加2成左右。”卞传芹笑道。
沿着田间小道一路驶过,除去卞传芹所在的北门村,临近的河庄村、函丈新村、南门村、梁家村、沙窝村、后庄村的田间地头,忙碌的场景如出一辙。记者在与村民攀谈之中了解到,这些村庄都是小孟镇生姜产业链党委的成员之一,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姜种植模式管理下,农户们可以享受到“耕、种、防、收、销”五位一体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如今在这里,各个村庄“抱团”形成了上千余亩的生姜种植基地,也为当地的“姜经济”开启了一条“致富”的新赛道。
一姜多吃
生姜成了“金疙瘩”
“生姜是2月播种,霜降前后收获,生长期8个月左右。我们这水源足、沙壤土、入渗系数高,非常适合耕种。以我们北门村来说,全村204户,有一半家庭种姜;900亩土地,每年至少种植200亩大姜,是名副其实的种姜专业村。”在生姜基地内,卞传芹掰着手指头与记者算起账来:“一亩地产量在13000斤到15000斤之间,如今种一亩姜成本在10000元左右,扣除成本就是纯收入了。”
“现在刚采出来的鲜姜在3斤到12斤不等,除了满足我们固定‘买家’的需求,还有一部分我们会优选成‘姜种’,为明年的播种做准备。”卞传芹介绍,他们所投入市场销售的生姜均按照优质精品的标准进行筛选,属于市场中的高端产品。
为了保证明年生姜的产量与质量,对于“姜种”的筛选则更为严格。“在生姜市场中,都是以质论价。所以在种植过程中,从生姜选种、播种,到苗期、生长期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卞传芹解释,小孟镇的生姜味道鲜嫩脆生、个体肥大、姜味浓郁,市场需求量大,不仅远销全国各地多个省份,更是出口日韩、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像去年播种的一些‘姜种’,不会被废弃。因为营养价值比较高,虽说品相不太好,但我们依然还可以进行二次销售,价格也是高于成本,有收益的。”卞传芹说,对生姜的销售方式主打一个“一姜多吃”的方式。除去销售出的鲜姜外,一些生姜还会进行“洗姜”处理短暂储存后进行销售,其市场价值高于鲜姜2至3倍。
而在卞传芹所在北门村,也早在2019年底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正式成立了兖州区北盛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建立社员种植面积、农资供应、产品销售记录档案,详细记录生姜生产情况,用来保证产品质量可追溯。
“抱团”种姜
让百姓口袋“添金”
“家里有老人,还有两个孩子,种姜前除了正常的农忙,农闲时也就靠在周边打打零工,没啥固定收入。”北门村村民王秀芳是近几年村里发展生姜种植的“受益者”之一。“现在在合作社从事种植指导工作,除了每月有固定3000多工资外,年底的分红也比较可观。”王秀芳笑道。
除了王秀芳,年近6旬的刘福祥也享受到“种姜”所带来的红利。在刘福祥家门口不足10米,便是他所工作的场所——生姜冷藏保鲜库。年轻时,刘福祥在盛产生姜的昌邑打工,积攒了不少如何正确储存生姜的方法。得知村里开始发展“姜产业”后,便觉得自己在家门口也有了“用武之处”。
“姜窖消毒、摆放方式、保温保湿、注意通风都是有讲究的,还好我还略懂点。”刘福祥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谈及能有多少收入时,他竖起了4根手指,“有时候还比这高哩!”
生姜紧俏,效益可观,种植生姜现已成为北门村的增收致富产业。如今,“村支书”卞传芹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她并不满足自己村“富”,她更想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致富。
“认准一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要让‘姜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就得让大家伙拧成一股绳。只有抱团发展,才能够做大做强。”卞传芹介绍,今年年初,北门村在小孟镇党委的支持下,成立小孟镇生姜产业链党委,采取“生姜产业链党委+基地+农户”的生姜种植模式,为愿意从事生姜种植的农户提供“耕、种、防、收、销”五位一体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同时采取“姜田课堂”等方式,对种植农户开展系统化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目前,生姜产业链党建联盟已吸纳王子村、南门村、沙窝村等6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成员单位,合作社开展生姜托管服务400余亩,带动全镇及周边村庄形成了1000余亩的生姜种植基地。
“姜托管”
开启乡村振兴新赛道
“像种植生姜这种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成本高,农户‘单打独斗’则会导致利润低,产品产量、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小孟镇党委副书记孙清亮解释,正因如此,小孟镇通过整合本土土地适合种植生姜的优势资源,打造出了以“村党组织牵头、村专业合作社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生姜全产业链托管种植新模式。
“我们坚持支部带领、书记带头、党员带动,以北门村党支部领办的北盛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开展‘姜托管’服务。”孙清亮介绍,为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小孟镇创新提供“村集体集中流转+集中托管”“个人耕种+技术托管”“合作社培育+定点托管”“订单农业+定量托管”4种托管服务模式,为“内贸姜”“出口姜”不同规格要求进行“量身定做”服务。“通过推广‘订单+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去年我们就实现经营收入35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致富增收140余万元。”孙清亮说。
除此之外,像“种姜能手”卞传芹等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代表也组建成“姜托管”专家团,通过“姜田课堂”、视频连线等方式,为托管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服务。同时,并积极对接山东农业大学、省农技推广中心等科研机构、专家力量,对生姜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带动,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姜种植模式。
“如今生姜的销路和产量不用愁了,下一步我们打算探索对于生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一些项目,例如生产姜糖、姜茶等。”孙清亮表示,未来,小孟镇将种植生姜作为镇里富民产业发展项目,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模式,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生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赛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0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