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盐阜大众报
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20多年的坚持——
让学校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家”
□记者 戴汇
5月21日上午10点45分,在亭湖区李灶小学的阳光食堂里,学生们排好队,拿着餐具,依次打饭打菜。土豆烧牛肉、炒猪肝、炒西葫芦、紫菜蛋汤,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
“食堂早中晚饭都有,中午基本上全校学生都在食堂吃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错时分批就餐。每周日我们都会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下周食谱,随时接受家长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李钧说。
李灶小学位于亭湖区盐东镇,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建于1958年,现有学生828人,其中寄宿生169人。许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一周回一次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在住校生管理方面,李灶小学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孩子们的寄宿生活,有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多了一份陪伴;有了宿管阿姨的贴心照顾,多了一份温暖;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学校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去年开始,李灶小学改变了以往住校生统一编班的做法,将每个年级的住校生分散安排到各个班级。“这样编班,住校生能在与走读生的交往中,认识更多的朋友,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李灶小学校长高祝根说。
六年级四班有20名住校生,浦涵(化名)是其中之一。她的父亲身患重病后,家里主要收入来源靠奶奶种地所得。“孩子一夜之间长大懂事了,学习成绩从原来的班级中游努力到了班级前五。”班主任王玉玲给浦涵的关怀体现在细节上,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心,买给她的学习资料,借口说:“老师买了用的,我用答案,你用试卷,做完了我帮你改。”
除了老师的悉心教导,孩子们在生活上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走进学生宿舍,收拾整齐的床铺,码成一排的鞋子,到处温馨干净、有条不紊。每间宿舍都安装了空调。
李芳和蔡雪华是宿管阿姨,分别负责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记者在阳台的过道上看见三个水桶,“这是装热水的,我们把水温调好了拎到阳台过道上,孩子们拿盆子来打水洗漱,不放心他们自己弄,怕孩子烫着。”李芳说,“夜里基本上要到1点才能睡,时不时地要起来巡逻看看。”
每个床铺的栏杆上都有一张床头卡,上面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姓名、班级、家长联系电话、班主任联系电话等。“除了宿管阿姨,我们每天晚上还安排了两名值班老师,遇到学生生病等突发情况会及时处理。”李钧说。
一年级的顾瑾(化名)父母离异,跟着外公生活,“孩子年龄小,想家哭闹的时候,就抱到我的宿舍里哄哄她。”蔡雪华说,“我们经常买零食带给孩子们,亲戚朋友家里有什么合适的衣服,也会带给他们穿。”
科学社团、模拟飞行社团、篮球队、花样跳绳队、舞蹈队等学生社团,让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温暖和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今年特意开辟了13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实行“分田到班”制,四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级认领一块“责任田”。玉米、花生、韭菜、黄瓜、青菜……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翻地播种、栽种菜苗、施肥浇水、除草松土。住校生更是利用空余时间,走到田头,关注着一棵棵幼苗的长势。
夕阳西下,住校生们集中在学校食堂开始上晚自习,有的看课外书,有的画画,有的下象棋。浦涵埋头写着英语卷子,她告诉记者:“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写作业,晚上一起聊聊天,关灯后集体睡觉,有大家一起努力自律的感觉。”再过几个月,她就要成为一名初中生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正徐徐展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5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