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海都市报
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皓
回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5月15日,由《西海都市报》举办的“青海人民情牵四川地震灾区”大型义演义卖献血募捐公益活动,在西宁市中心广场举行。无法忘却当年那幕令人动容的场景。此后几天,报社同仁奔走呼号,截至当年5月21日,共为汶川灾区募集到1263960.78元善款和价值50000元的物资,这也是迄今为止,青海媒体利用自身影响力,为灾区筹款筹物数额最多的一次。
两年后的4月1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西海都市报》再一次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吁请广大读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向玉树灾区援助。
两次募捐,两次活动很相似。相似的是群众的广泛参与,相似的是群众的爱心情怀,相似的是一份报纸大公益的责任和担当。
采访心得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消息传到了高原,原本嘈杂忙碌的办公室,刹那间安静了下来,电脑屏幕上闪现的一幅幅来自灾区的画面,让我们的心紧紧地揪成了一团。
做点什么,一定要为灾区做点什么,这是当年的我们共同的心声。
除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灾区,及时报道灾区的消息外,报社迅速组织记者编辑为灾区捐款。
我们深知,面对如此重大的灾情,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希望能借助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号召全社会,为抗震救灾贡献更大的力量。
《西海都市报》立即策划举办“青海人民情牵四川地震灾区”大型义演义卖献血募捐公益活动。当天,数千名群众赶到中心广场,慷慨解囊,为汶川灾区,献上了自己的爱心,他们中有耄耋老人,有尚在幼年的孩子,有警察,有市民,也有进城务工人员……
在短短几个小时里,报社就募集到了90多万元善款,当天晚上,当我看到募捐箱里,100元、50元、甚至几毛钱、几分钱面额的捐款时,泪水在刹那间浸湿了我的眼眶,那一刻,我感到被人信任真的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当时,有坐着班车专门来捐款的老人,有带着孩子一起来捐款的妈妈,还有喊出“我们都是青海人”的河北籍农民工,也有捐出21元8角的拾荒者……爱从四面八方来,地震无情,同胞有爱,捐助者留下名字的很少,他们是那么的普通,又是那么的不普通。
公益活动的力量无限,群众的力量无限,一笔笔捐款汇向灾区,各方力量得到空前凝聚,《西海都市报》临危不惧,又一次体现出了巨大的感召力。
25年匆匆而过,我的脑海中蓦然映现出玉树地震发生后,报社发出的《倡议书》中这句话:“不屈的生命,有着不屈的脊梁;再大的灾难,再多的痛苦也无法让我们屈服。”是什么给我们这样的自信,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来自读者的信任和支持。
百姓声音
面对突发新闻,《西海都市报》总是和群众站在一起。记得在汶川地震后的募捐公益活动中,我采访过的一位四川籍的饭店老板说,《西海都市报》是一张值得信赖的报纸,他想向我们多要一些报纸,把青海人民热情帮助的画面、故事都带回老家去,让这份记录实情又充满温情的报纸永远留在家中,留在四川人的心里。
在“我们都是一家人”公益活动时,有一个10岁的孩子说,他每天都在等《西海都市报》送来,等待着报纸上的图片,因为他的爸爸妈妈都在抗震救灾一线,他想通过报纸了解爸爸妈妈的情况,他想看看报纸上报道的抗震救灾的叔叔阿姨中,有没有爸爸妈妈的身影。
“给,这是我的。”玉树地震后的募捐中,一张20元钱上沾满着煤灰,留下钱就走的人是小桥某宾馆的锅炉工,他是这样说的:“玉树地震后,我心里很难过,虽然我的收入不高,我捐的钱也不多,但我觉得能帮就帮,每个人都来帮帮他们,这个坎儿也就过去了。”
那一刻,我们都是一家人,那一刻,《西海都市报》与你同在。一次捐助,一生情怀,一同感受着炙热的人间真情。时光易逝,唯情怀不改;岁月流转,唯担当不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