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张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在传播主体、方式、内容、渠道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丰富性、传播方式互动性、传播速度快捷性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与穿透力。
一、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每一个拥有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移动的传播主体,集通讯员、主持人、评论员于一身,根据自身意愿,每时每刻都可以是直播现场。一个热点事件出现,互联网上迅速出现许多现场直播,真正实现了传播主体多元化。
(二)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内容有限,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个体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较为丰富,涵盖了美食打卡、心灵疏导、直播带货、热点新闻、民俗文化、旅行分享、法律讲解等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受到较大关注,汉服巡游、民乐比赛、诗词鉴赏等频频成为热点。
(三)传播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形式,听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与传播者进行交流。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由一对多发展为多对多形式,不仅实现了个体对传播内容的自主选择,而且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双方可以通过弹幕、上麦等形式进行交流,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与趣味性。
(四)传播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电视、广播、报纸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依托于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媒体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将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只要有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人们都可以浏览相关信息。在传播速度方面,新媒体主播拓展了传统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形式,主播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热点事件发布到互联网上,比如,一些关于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报道,在场网民能够较为及时快速地发布地震情况和现场救援状况等相关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广泛传播。近年来,中医针灸、唐诗宋词、民俗表演、传统武术、戏曲杂技等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获得广泛传播,有些甚至传播到了海外,不断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受到国内外民众的热烈追捧。新媒体时代的大数据算法根据用户的资料信息、兴趣标签与浏览倾向等进行定向推送,致使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步朝向“私人定制”方向发展,这种个性化定制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文化传播体验。但也要看到,个性化算法推送的内容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人们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可能被局限,传播范围变窄。
其次,由于个人素质及受教育程度不同,传播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道与讲解可能存在随意性,容易产生片面式报道,甚至出现报道错误的情况。比如,有的主播为了规避敏感词语,有意使用错字替代;有的短视频制作团队受人力、时间等成本限制而采取自动生成字幕的方法,导致错别字产生。
(二)新媒体内容娱乐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消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音乐、电影、食品、服饰等潮流文化进一步在国内传播,受到许多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也受到追捧,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人的文化价值观。
当前,以青春元素、年轻化语言、流量明星为“亮点”的网络综艺节目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关注,但极少数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存在过度娱乐化、浅表化、低俗化等问题,这一现象会对大众审美和社会风气产生消极影响。网络综艺节目应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作,为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贡献力量。
三、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常怀敬畏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积淀的文化瑰宝,从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古玩玉器到医药医学、戏曲杂剧、民间工艺、中华武术、饮食厨艺、衣冠服饰等,无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一颗敬畏与感恩之心,在进行相关报道时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了解经典,不断提高文学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传播主体在进行文化创作时可以依托时代特色,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二)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创作与传播
国家政策性引导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中宣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确定了23个重点项目,涉及古籍保护与数字化工程、戏曲传承、经典诵读、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黄河文化等诸多领域。各地以此为依据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各级非遗扶贫项目纷纷上马,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与国民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优化推送机制,拓宽优质作品传播渠道
数字多媒体技术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电商、社交、教育、金融等平台建设,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数量,也要优化推送机制,拓宽优质作品传播渠道。2020年,敦煌研究院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人们在家就可以欣赏到敦煌石窟精美的雕塑、壁画和建筑;故宫上线了“全景故宫”,点开网页,映入眼帘的是故宫概览图,乾清宫、御花园、养心殿、慈宁宫、武英殿等一应俱全,画质精美高清,想去哪个景点只需要轻点一下对应图标即可,而且动画可以随鼠标转动,十分方便,这助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相关人员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作者简介:
张涛,男,汉族,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3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