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马晓倩
美育是以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各类艺术课程为载体,赋予学习者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素养的教育活动。作为践行美育理念的重要艺术课程,音乐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应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探索力度,分析当前音乐教育实践与美育理念、目标的融合程度,总结其中的问题与不足。从内容优化层面看,通过引入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来充实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传承弘扬民间音乐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齐鲁音乐文化作为黄河流域下游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是北方民间音乐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具有较高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价值。基于提升高校音乐教学美育效果的目标,研究齐鲁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入路径,既是提升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也可有效推动齐鲁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一、齐鲁音乐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其艺术特征
山东民歌是齐鲁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实践中自编自唱的歌曲,其曲风质朴、曲调醇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山东民歌的体裁和数量颇为丰富,根据后人整理,主要可分为小调、劳动号子、儿歌、花鼓、大型套曲、秧歌、风俗歌7个种类。其中,小调和劳动号子数量最多,约有700首。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小调》,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首小调。这首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优美小调,凝聚着沂蒙人民对祖国、对家乡无限的热爱,不仅是山东民歌的重要代表,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之一。劳动号子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诗经》《吕氏春秋》等古代经典中皆有对劳动人民在劳作时呼喊号子的描写。齐鲁大地物产丰富,春秋战国时曾是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大国,齐鲁人民从事捕捞、采矿、农耕、运输等不同类型的工作,各行各业逐渐有了自己的劳动号子,如渔民号子、矿工号子、搬运号子等。早期的劳动号子产生于体力消耗较大、需要工人协调配合的工种,可以起到调节呼吸节奏、统一发力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化成歌曲的形式,主要由领、合两部分组成。
鲁西南鼓吹乐是齐鲁民间音乐的另一个代表,主要以唢呐作为演奏乐器,分布于济宁、菏泽、枣庄等地,被广泛用于乡村民间的婚丧嫁娶民俗仪式和各种节日庆典中。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巅峰,现今保留有300多支曲目,当下流传较广的《山坡羊》《朝天子》《叠断桥》就是明清时期的作品。鲁西南鼓吹乐一般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唢呐为主奏乐器,鼓、镲、笛、笙等为伴奏乐器,吹奏技巧主要有打音、泛音、滑音、垫音、喉音、气拱音等。乐队一般由6人到10人组成,分工视人数而定,人数不足时一人兼顾两三种乐器的现象也存在,演奏者有时不按曲目节奏表演,常常加入即兴演奏部分,以表现其高超的演奏技巧。
胶东大鼓是诞生于胶东半岛一带的民间曲艺形式,最初由盲人演奏,因此也被称为“盲人调”或“瞎腔”。胶东大鼓属于鼓曲,从清代诞生以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这种由有一定技艺的盲人演奏的音乐,以走街串巷的方式传播,流传于胶东半岛各区县,曲目内容以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生活为主。胶东大鼓有“单帮”“搭伙”“多挡”3种表演形式,所谓“单帮”就是一人演奏,一个人负责操奏三弦、鼓、板等乐器和唱词,难度较大;“搭伙”即两人演奏,一人弹三弦,一人负责打鼓和说唱,是最普遍的演奏形式;“多挡”为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形式,应用较少。胶东大鼓腔调有平腔、悲腔、起腔等,唱词一般7字或10字为一句,板腔体结构,七声宫调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
二、美育视角下齐鲁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策略
推动区域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将其融入高校专业教育生态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式。齐鲁音乐文化具有鲜明民间音乐艺术特色、独特音乐审美理念、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浓郁质朴乡土情怀,对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音乐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音乐课程建设体系,可为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首先,要加快推进齐鲁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课程。无论从音乐史、音乐文化研究还是演奏技巧创新角度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齐鲁音乐都可为音乐专业课程构建提供丰富素材。音乐史方面,许多齐鲁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经过了长期的演化发展,有利于丰富音乐史学科对民间音乐的研究;音乐文化方面,以往,乡村民间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占比偏少,将齐鲁民间音乐文化作为丰富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媒介引入音乐教材,对于平衡音乐专业教材的内容比重、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有积极意义;演奏技巧方面,诸如鲁西南鼓吹乐、胶东大鼓等器乐,在演奏技巧上有其独创性,对高校演奏教学创新有一定启发价值。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推动实践传承创新。不仅要从音乐理论、音乐史教学的层面融入齐鲁音乐文化,还要构建民间音乐文化转化为音乐审美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机制,让学生在吸收齐鲁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音乐创新创作能力。最后,要以齐鲁音乐文化作为培育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媒介。齐鲁音乐文化既展示了齐鲁地区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艺术成就、展示了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也给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开启了一扇新门,即从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汲取灵感,在推动民间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发掘音乐教育的美育潜能,实现现代化音乐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0 05: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