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读万遍“粒粒皆辛苦”,不如下田来体悟
科学小记者农科院学“稻”理,感受“一粒米”的力量
N晚报记者 居郦 沈虹阳 摄影 朱炯
读万遍“粒粒皆辛苦”,不如下田来体悟。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由嘉兴市科技馆和南湖晚报共同组建的科学小记者团出发去“锄禾”啦!
7月10日,富有探究精神的科学小记者们来到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这里是浙江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学小记者们通过参观科普展示厅、与农业科学家面对面、体验农科院试验田等活动,感受优质的农业科技产品,了解前沿农业科学家的工作内容,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家精神的培养。
科普馆里承“科学家精神”
“古代农民伯伯顶着烈日‘锄禾’,现代农业科技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都知道袁隆平爷爷,像他一样的农业科学家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带着疑问,小记者们第一次走进位于王江泾的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科学小记者们首先走进科普展示厅参观,了解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6年,长期以来该院利用稻麦育种的传统优势及新兴的蔬菜、瓜果、苗木育种技术,为效益农业服务,实践科技兴农。今年5月,这里还入选第二批浙江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
作为浙北粮仓,嘉兴的水稻育种工作成果更是优异。育有秀水121、嘉85、浙禾香2号、嘉丰优2号等优良稻种。水稻品种基本覆盖东部的所有省份,造福一方百姓。
说起水稻育种,很多小记者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终其一生,致力于培育种质资源,用种子改变了中国的农业面貌,造福全世界。
而在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同样有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过去近60年的时间里,如候鸟般迁徙赶赴海南陵水嘉兴南繁育种基地,艰苦奋斗,为中国的种子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广博学识与辛勤汗水,这就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几代农业科研工作者一直传承的“南繁精神”。
通过展览,小记者们了解到“江南育种大王”姚海根老先生的故事。“姚老80岁高龄,却依旧坚守在田间地头,几乎每天要来我们试验田看看呢!说不定你们等一会还能遇见。”科学家形象让小记者们肃然起敬。
小记者
科学说
实验室里种“理想”
回到室内,褪去汗水和疲惫的小记者们积攒了更多的感悟。在接下来的参观中,科学小记者们又来到育种室和实验室学习。
在育种室,科研人员利用生物标本带孩子们了解水稻从一粒种子到发芽的不同形态;在实验室,科研人员提取水稻DNA的复杂过程,让小记者们看得专心致志。
一粒米很小,却有大大的力量。活动最后是科研人员与小记者面对面环节,经济作物研究所马燕欣老师、水稻育种研究所张馨月老师、生物技术研究所李白老师、生物技术研究所种高军老师从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解答了孩子们的满满好奇心。
“请问在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你们失败过吗?”“失败是常事,一粒良种,需要从成千上万份材料中选出,真正算得上是‘万里挑一’。”
“请问水稻能无土栽培吗?”“当然可以,但代价比土培高多了。”
“为什么农科院要建在这里?”“城市里没有良田,农作物需要土壤,所以我们建在这里。”
……
科学小记者们与科研工作者在问答中有了更多的默契,现场掌声不断。
“一粒米从最初的播种,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加工……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这就是佛经中“一粒米的力量”。相信今天的参观和学习,就是那“一粒米”,一粒良种,将种出无限希望。
试验田里学“稻”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收录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悯农》,是每个人学习生涯的“第一课”。但你知道“最好吃的大米从何而来”?戴上草帽,顶着烈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科学小记者们来到农科院的水稻试验田参观。
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此时已经有了点点金色。“这是早稻,马上就要成熟了。”为了不让“成果”被小鸟偷吃,工作人员还为稻田罩上了网。
“为什么成熟的水稻田里没有水?”“实验田里为什么有的品种高、有的品种矮?”“水稻需要授粉吗?”“真的有彩色稻谷吗?”跟着工作人员穿过网罩走进试验田,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知识了解和关注较少的小记者们个个都是好奇宝宝。
但仅仅在试验田里走了20分钟,小记者们个个汗流浃背,顾不上小淑女、小绅士的形象,差点一屁股坐在田埂上。
“你们知道吗,再过十多天就是‘水稻双抢’的日子了。即抢收早稻,也抢播晚稻。‘双抢’这个时机不仅对农民伯伯也对我们科研人员十分重要,影响着全年的科研工作。我们每天都要顶着烈日在试验田里忙除杂、收割水稻,确保育种工作顺利进行,比今天可累多了。”
工作人员的话让科学小记者们陷入沉思。我们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没体会过要经过非常多的艰辛劳动,才能吃到香喷喷的大米饭。通过活动,孩子们明白了水稻科研工作的复杂、水稻种植的艰辛和“一粒米”的来之不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5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