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12月11日讯(记者 于胜涛 通讯员 潘婕)在青岛市即墨区的金口镇,有着不少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公正和道德的尊重。千百年来,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清廉的故事。
这些清廉故事,或取材于历史,或源于民间。它们歌颂公正廉洁的官员,诚实守信的商人,以及那些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的人们。如今,这些故事也成为这个地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教育人们秉持诚实守信,廉洁奉公。
柳编篇
金口镇有一个“柳编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口镇山阴村大部分村民靠柳编养家糊口,特别是升、笸箩、簸箕等更是名扬十里八乡。
一根根柳条,经过折、砍、敲、削、浸泡、晾晒、整理、堆垛、裁剪、编织、撬挑勒收间等十几道工序后,变成了一件件形态各异的清美柳编制品。据了解,柳编制作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不能透风,还要潮湿。而经纬交织则是柳编成型的基础,上穿下行于经纬之间,循环绕行、形成经纬,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绝不能乱了章法,最终才能成为一件柳编精品。
朴质内敛,清白之间见风骨;纵横经纬,规规矩矩方大成。每一名党员干部就像一根根柳条,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方能党纪法规记心间,廉洁底线守得住。
杆秤篇
杆秤是中国传统度量衡的三大件之一,一笔笔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论杆秤的精细度,我家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金口镇孙家杆秤第五代传人孙连勇自豪地说,“原先一十斤等于16两,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组成了称星,如果少一两就是损福,短人二两就是减禄,缺三两,就是要折寿了。制作刻度清晰、计量准确的杆秤,成为代代制称艺人的追求。小时候曾经见到过有人拿着钱,让父亲做‘黑心秤’,但是父亲立马把他轰了出去。”
简单的工具,不简单的手艺。从孙连勇处了解到,做好一杆手工称需要二十几道工序,从选材料到定准星,从打砝码到度斤两,每一刀每一笔,考验的都是手艺的精准,更是对公平的苛求。
人心如称,称量孰轻孰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历经千年演化,杆秤成为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今天,杆秤已经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它所凝聚的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葫芦篇
说起葫芦很多人并不陌生,千百年来,葫芦一直是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但在金口镇孙家瓦子埠村,老乡王可和就以葫芦为道具,在葫芦上面画莲花、写廉字,绘制廉政人物和故事等,让普普通通的葫芦成为一件件廉政文化艺术品。
“葫芦的形状和硬度各不相同,我作画前要根据葫芦的造型来创作,如果不能做到精准构思,极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反复琢磨、修正细节,方成精品。”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党员干部需从小事上加强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增强遵守党纪法规、清正廉洁的自律意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拒毫末之错于千里之外。
责任编辑:孟庆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1 1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