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千年美味传承:古代文人对螃蟹的喜爱与描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08:17:00 来源:戏说三国

螃蟹以其美味广受人们喜爱,在古代,螃蟹也成为诗人笔下的主要角色,很多描写螃蟹的诗词华章被后世咏唱。唐宋时期作为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盛世,对于蟹文化的发展自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历史上蟹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唐宋时期盛行的论蟹诗词

唐宋时期是历史上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特别是在诗词文化方面的发展使中国迎来文化的最大浪潮,对螃蟹的赞美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并形成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无肠公子”的巨大吸引力

螃蟹有着“无肠公子”和“横行介士”的称呼,唐宋时期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螃蟹的作品。

例如唐代皮日休的《咏蟹》中:“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于横行。”

这首诗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整首诗没有一个蟹字,却将螃蟹的神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螃蟹在文中是不畏惧强权的代名词,有着铮铮铁骨,敢于与“龙王”冲撞,整首诗主要是对螃蟹敢于反抗精神的赞美。

螃蟹不仅在诗词方面备受喜爱,在其他的文学方面也受到青睐。食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这期间对于螃蟹,绘画、饮食等众多方面均有涉及,绘画史上,唐伯虎的《醉蟹图》、齐白石的《蟹》等,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将螃蟹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千年美味传承:古代文人对螃蟹的喜爱与描绘

齐白石的《蟹》

2、“不食螃蟹辜负腹”

螃蟹文化自古至今没有间断过,螃蟹的美味已经得到公认,除了“横行介士”和“无肠公子”的称呼外,螃蟹还有很多雅称,例如“横行将军”、“菊下次郎”等,螃蟹的外形狰狞凶狠,在宋代沈括的《梦笔溪谈》中对螃蟹的外形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关中无螃蟹,怖其恶,以为怪物。”虽然长相奇特,但这并不影响人们被它美味的折服。

许多文人墨客对螃蟹情有独钟,并留下很多佳作来赞赏,对于美味的螃蟹,我们或许只会赞叹一句:“这蟹太好吃了!”,而古人的表达却是:“一腹金相玉质,两螯秋江明月。”如此优雅的评价蟹,中国的蟹文化可见了得。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对螃蟹有着痴迷的追求,“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佳肴配美酒,最是诗人情怀。古代食客已经总结吃螃蟹的经验,“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即九月吃雌蟹,十月吃雄蟹,可见古今饕客们早已找到了吃螃蟹的规律。由于螃蟹是一种季节性的食物,在食蟹的季节,螃蟹就成为餐桌上的主要话题了。

宋代吴江太尉许自道的“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已经成为螃蟹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名句,众多食客在吃螃蟹的时候都不自觉的想到,这足以证明古人对于吃螃蟹的情之所深,才子苏轼的《一蟹不如一蟹》、黄庭坚的《咏蟹》等都是传世的佳作,分别在不同的角度赞美的螃蟹的美味。

3、文人墨客笔下的珍品

自古文人笔下的诗句都是流芳百世的,其中提及的事物也必将成为时代流行的话题,引起社会上的追捧,苏东坡的“但愿有蟹无盐州”,陆游的“螯脂暂擘馋诞堕,酒绿初倾老眼明。”等等众多的辞藻都难以描述作者对于螃蟹喜爱之万一,如此满足口腹之欲的珍馐自然成为千古流传的美食,《世说新语》中有言:“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这一生。”能与挚友泛舟湖上,吃蟹饮酒对诗,实在是一种畅快淋漓的生活。

千年美味传承:古代文人对螃蟹的喜爱与描绘

二、宋代蟹文化审美发展

古代文人对螃蟹的态度呈现褒贬不一的现象,有称赞也有贬低,因为螃蟹生来横着爬行,所以在诗人的笔下常用来比喻横行逞凶的恶人。又因为螃蟹确实美味,令多少文人墨客流连止步,虽有贬义的寓意却实在对它讨厌不起来,吃螃蟹成为文人最惬意的放松方式。

1、褒贬不一的螃蟹

谈到对螃蟹的态度,受到褒奖的自然首先是它的美味,能够在中华的餐桌上流传上千年,其中的深意自然明了。宋代时期,经济文化是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生活富足的情况下,百姓追求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

北宋时期有一个关于螃蟹的故事:有一位诗人张耒,人生三大爱好就是饮食喝酒吃螃蟹,他对于螃蟹的喜爱可以说是超乎想象,年少在洛阳为官,每逢秋风起菊花开的时候,就开始念叨螃蟹。

代表作《求蟹》中:“遥知涟水蟹,九月已经霜;匡时黄金重,螯肥白玉香。”

此作品就可体现他对螃蟹的喜爱之情,正是这份喜爱让他多次将淮安螃蟹写入作品中,“薄诸般之海错,鄙一切之同珍。”这样的夸赞可以说是上等的极品,使淮安螃蟹风靡一时,成为螃蟹中上佳的选择,能因为一人的喜爱就将家乡螃蟹推崇至如此地位,古今这样的人物以为是少有啊!

对于螃蟹的隐含寓意多是贬义的,这无非是因为他长相奇特,行走怪异,初识螃蟹时,这种异于其他动物的行为使它成为凶恶之人的代名词,将螃蟹比作是一种权贵或者是一种社会现象,暗指虽然横行霸道,猖狂到目无王法,但最终都逃不过被端上餐桌的下场,比喻丑恶实力虽然可以得意一时,最终都不会落得好下场。这种象征意义是古代诗人惯用的写作手法,这使得螃蟹在被借物抒情的时候常常代表看黑暗的一方。

千年美味传承:古代文人对螃蟹的喜爱与描绘

2、风靡宋朝的“洗手蟹”

宋代时最流行的螃蟹的吃法就是“洗手蟹”,就是将螃蟹拌上作料直接开吃,制作方法简单,只需要洗手的时间就可食用,所以以“洗手蟹”命名,指制作时间之短。制作过程中将螃蟹用酒或者酒酿腌制片刻再食用,味道更佳鲜美,这种生吃螃蟹的做法在宋代以前记载很少,宋朝时期成为流行于各个阶层的吃法,这种食物的处理方法流传下来,并成为一种特色。

“洗手蟹”在最初是用醋汁浸泡,后来有用橙子的果肉捣碎做成果酱腌制,这种方法有效的去除了螃蟹的腥味,同时使螃蟹肉中带有水果的果香和酸甜。根据《东京梦华录》中对螃蟹的记载,宋朝时,橙泥是吃螃蟹必备的作料之一,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口味逐渐变重,腌制螃蟹法作料也开始多种多样,“梅卤”、花椒汁等开始出现在餐桌上。

螃蟹文化在整个历史的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自古注重吃食,在食物上十分讲究,蟹由于其独特的美味成为大众最为喜爱的菜肴之一,宋朝时期对蟹的处理可以说是一次重要的创新,脱离一般的蒸煮,直接大胆的采用生吃的方法,这种直接食用的方法不仅保留了螃蟹最原始的鲜美,在拌料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创新也深有启发。

千年美味传承:古代文人对螃蟹的喜爱与描绘

3、宋朝脱胎换骨的蟹文化

宋朝时期的蟹文化已经发展到研究的阶段,摆脱以往的观念,开始对螃蟹深入的探索,对于螃蟹的食用更是发表了专著,会稽人傅肱的《蟹谱》堪称是螃蟹文化的开山之作,整本书中对于螃蟹的特征、习性以及产地和品种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其中对于螃蟹的制作过程也有详尽的描述。书中在介绍不同地方的螃蟹以及当地制作特色的同时,作者还加上了自己的见闻和关于蟹文化的理解以及预防吃螃蟹中毒的方法,全书分上中下三篇,是研究蟹文化最重要的历史材料,后来被《四库全书》收录,“诠次颇见雅训”就是对着本《蟹谱》的高度评价。

宋朝时期对蟹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整个螃蟹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除了《蟹谱》,南宋时期的《蟹略》同样是一本巨著,其中涉及的方面更全面,且条目更细致,分别在生物形态特征、解剖特点、营养和医疗等方面作了深刻的记录,奠定了蟹文化形成的基础,此乃蟹文化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且都形成于宋代,足以证明宋朝在蟹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之显赫。

千年美味传承:古代文人对螃蟹的喜爱与描绘

三、总结

螃蟹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在餐桌上的佳肴,也是诗人笔下的“无肠公子”,是画家笔墨之间的“横行将军”等等,然而关于螃蟹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它的美味,不论是蒸煮还是煲汤做粥都是上等的美味,让人垂涎三尺,流连忘返。

宋朝时期的螃蟹文化是有着创新意义的,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源于生活是富足,生活质量的要求自然促进美食的创新,生吃螃蟹油然而生,这对中华美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从侧面反映的宋朝时期经济政治的水平提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1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又到吃蟹季,来看看有趣的“蟹文化”
...,国庆长假餐桌上有一样美味可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螃蟹。肥美的蟹黄、鲜嫩的蟹肉、还有那甘甜的蟹膏,都可谓是一场味觉盛宴。历史上,螃蟹也受到文人们的追捧,留下了大量诗文佳作。这
2023-10-04 15:44:00
中国有句俗语:“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天正是品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天正是品尝螃蟹的黄金时节,此时的螃蟹膏满黄肥,鲜美无比,成为秋日餐桌上的主角。历代文人墨客也常在这个时节邀友赏菊品蟹,留下了无数吟咏美
2024-11-04 10:52:00
柿子的“死对头”,二者万不可与这“4样”同吃,每个人都别大意
...使胃酸过多分泌,而出现烧心,恶心,呕吐等情况。2、螃蟹 进入秋天,迎来了吃螃蟹的季节,大江南北的人们都要尝尝它的滋味,不过在食用螃蟹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开柿子。古籍《本草图经》
2023-10-17 06:33:00
“蟹王”闹当涂
...当涂秋风响,蟹脚痒。吃蟹的时节又到了。9月19日,当涂螃蟹开捕节举行。一只只蟹黄饱满的母蟹率先上岸入市,拉开了“蟹王”闹金秋的序幕。说是“闹”,一点也不夸张。因为生态养蟹技术
2023-09-25 03:13:00
沱湖是蚌埠的一大特色,而沱湖螃蟹更是让人无法抵挡的美味
...。首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蚌埠的特色美食之一——沱湖螃蟹。沱湖是蚌埠的一大特色,而沱湖螃蟹更是让人无法抵挡的美味。这些肥美的螃蟹以其鲜嫩的肉质和丰富的蟹黄而闻名,每逢螃蟹季节,
2023-11-18 12:08:00
中秋将至,大闸蟹为什么没有以前火了?水产老板:4个原因太现实
...依然是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随着秋风的轻抚,螃蟹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九月已至,那吃螃蟹的美好时光又回来了。特别是中秋佳节,一家人团团圆圆,桌上怎能少了那鲜美的螃蟹呢?螃蟹
2024-05-14 12:55:00
六种过去“白菜价”食物,现在成为“高端”菜品,螃蟹仅是其中一
...斤,比猪肉还贵许多,简直是身份地位的巨大转变。三、螃蟹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螃蟹都会成为备受追捧的美味佳肴,人们争相购买以供自用或馈赠他人。而这种螃蟹还蕴含了一种“鄙视链”,
2024-07-10 11:43:00
冻螃蟹的正确蒸煮方法:美味海鲜的最佳做法指南
螃蟹是许多人喜爱的海鲜之一,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食客们的青睐。然而,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处理和烹饪冻螃蟹可能是一个挑战。本文将详细介绍冻螃蟹的正确蒸煮方法,帮助您轻松制
2024-07-07 13:17:00
家常螃蟹的十种美味做法,让你轻松尝遍海鲜盛宴
金秋时节,正是螃蟹肥美的时候。螃蟹不仅肉质鲜嫩,而且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十种家常螃蟹的做法,让你在家也能轻松享受海鲜盛宴。一、清蒸螃蟹清蒸是最能保留螃
2024-07-21 06: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谓“山水精神”?如何领会“象外之意”?山水,远超自然景观的有形之身,蕴藏中国文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何谓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2025-04-03 11:23: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3 11:47:00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近代女画家陆小曼逝世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女画家、社交名媛。陆小曼师从刘海粟
2025-04-03 12:39:00
描摹,另一种祭奠
大众网记者 孙顺科 邓慧慧 宁晓洁 威海报道清明节前,走进背倚青山的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百余级台阶引向肃穆的纪念场馆与烈士陵墓
2025-04-03 10:53:00
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了一道折子,惹恼了皇帝,肃顺却告诉他好事将近
爱新觉罗·肃顺,此人在道光,咸丰帝在位期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臣,尤其是到了咸丰皇帝的时候,对于肃顺更是信赖有加,每每有军国大事之时
2025-04-03 10:55:00
重温英雄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丨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4月2日上午,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借清明之际重温英雄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025-04-03 08:59:00
徐则臣:大运河勾连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近日,根据徐则臣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落下帷幕。也是从3月起,徐则臣正式升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2025-04-03 09:53:00
南宋孝宗赵眘的精彩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
2025-04-02 21:57:00
曹操临终前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把这四个女人收入自己的后宫
曹操一生喜好人妇寡妻,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还惹得关羽极不开心最后离曹而去;为了张绣的婶娘坑死典韦和曹昂
2025-04-02 22:20:00
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读书有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韩 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
2025-04-03 06:12:00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
北宋有八十万禁军,为啥却被几万金兵灭掉?原因让人尴尬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
2025-04-02 14:37: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2 17:15:00
鲁网4月2日讯清明节前夕,74岁的莫洪文在家人的期盼目光中,整理着装,自重庆市梁平区出发,准备去“看望”四伯。目的地是1400多公里外的泰安市宁阳烈士陵园
2025-04-02 1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