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说起郡国制,那就不得不提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扫六合、平八荒,一统天下,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领先时代的郡县制,在秦王朝崩塌后,郡县制戛然而止,汉初的郡国制取而代之。
从郡县制走向郡国制的必然
①欲速则不达的郡县制
秦朝在完成统一之后,随即废止导致国家频繁分裂的分封制,实行权力收归中央的郡县制,这是历史的一次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数史学家对秦始皇实行的这一制度给予极高的评价。
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但是秦王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仅仅过了十余年,当初横扫六合的秦王朝就走向了灭亡。秦走向灭亡,除了暴政之外,强行推行郡县制也是有责任的。
郡县制这一制度,作为更为先进的治国制度,其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秦汉时期,是否已经存在成熟的历史条件来接纳这一先进的制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郡县制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既然集权于中央,就要求中央对各地方有着强力的管控,但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管控,显然是不成熟的,秦朝的郡县制,显然是欲速则不达的表现,这一点可以参考完满篡汉后的改革。
②分封制度深入人心
在秦汉之时,分封制从西周之初建立,已经历经了七百余年,这个制度早就已经深入人心,所有人的潜意识就是被分封制所占据,在这种背景下,直接推行郡县制显然是不可取的。
这一点从秦末的农民起义中就可以看出,所有的义军在发动起义时,其目的就是封邦建国,而非推翻秦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大一统王朝。
点燃起义烽火的陈胜,高举的就是恢复楚国的大旗,并自立为楚王。各地原来六国贵族发动倒秦起义后,同样纷纷称王,六国再次复苏。一场农民起义渐渐转变成了六国的复国之战。
而后秦朝在义军的攻打之下灭亡,不可一世的项羽,也不得不分封诸王,实现当年共同伐秦时的承诺,可见当时分封制在统治阶层的地位。
③过渡性质的郡国并行制
上面说到,当时全国的背景环境,还无法做到中央对地方的强制管辖,无法直接推行郡县制。但是郡县制这一时代进步的产物,确实有其先进之处,实行这一先进制度的好处,汉朝的统治者也非常的清楚明白。
秦始皇直接强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忽略了一个良好的过度,对于人们接受新事物的影响,所以后世对此评价时,多有批评其忽略过度,一蹴而就,导致秦朝面对起义时无力应对,轰然崩塌。
(秦始皇)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陈吴奋起白梃,刘项随而弊之。——班固《汉书》
那么从施行了七八百年的分封制,“进化”成郡县制就需要一个过渡性质的制度,郡国制由此产生。由于郡国制的过渡性质,避免了直接推行郡县制而引起的社会强烈反弹,缓和了很多尖锐的矛盾,也化解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最终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
④兑现在争夺天下时对臣将的承诺
这一点有些偏向于汉高祖自身原因,是在与强敌项羽争夺天下时,为了击败强敌项羽,对手下文臣武将的承诺,夺得天下后,定实行分封制,大家共治天下。在成功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后,兑现当年共谋天下的承诺。
但实际上,刘邦的这个做法,仍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激励臣下,为了战胜强敌而选择的策略。想让一群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忠心为自己卖命,怎么办呢?许以利益。韩信也出于此目的,向刘邦建议:“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那么当时最大的利益就是“裂土封王”,在这种巨大的利益面前,刘邦也就激发出了手下臣子的能力,最终在同项羽的争霸中,让本来处于弱势的自己,最终走向胜利。
而在楚汉之争取得胜利之后,刘邦要想获得政权的稳定,不让秦二世而亡的历史重演,就必须裂土封王,将功臣和已经雄霸一方的霸主封王,换取最终夺下全国的政权,最终的事实证明,刘邦在郡国制上的选择是正确的。
郡国制的演化过程
①高祖“大封同姓,以填天下”
迫于种形式,刘邦在建国之初大封异姓王,但是对于春秋战国诸侯分裂争霸天下的原因,刘邦看的还是非常明白的,要想实现自己的“家天下”,就必须铲除最具分离倾向,也最容易分裂的异姓诸侯。
汉初高祖分封天下,封王者八人,为楚王韩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闽越王无诸、长沙王吴芮。天下初定,刘邦就开始着手清除异姓王,用了大约七年的时间,七王诸灭,仅存长沙王,最后也因绝嗣被削。
而后刘邦开始分封刘氏宗族子弟为王,前后共封同姓九王,希望通过血缘关系,共同维护刘氏江山的统治。刘邦为此还斩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②景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初的大封天下,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在地方上都拥有极大地权力,随是郡国并行,但是郡名义归中央,实际管理仍在诸侯,汉初全国54郡,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郡。
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班固《汉书》
诸侯王的实力迅速膨胀,几乎又要复制周朝天下分裂相互攻杀的局面,于是汉景帝开始着手削藩。虽引发“七国之乱”,但景帝很快平息,也有了更加强力的借口削藩。
景帝时期,削藩的手段主要是收回封地,使封地缩小为与郡同大,不再由管辖其他郡县的权利,郡县管辖收归中央;收缴官员任免权,诸侯国官员由中央任免,诸侯王逐渐失去实际管辖权。
③武帝“推恩令”
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经济空前强盛,得益于景帝的政策,诸侯王的实力被严重限制,没有实力同中央对抗,武帝得以进一步改革,削弱诸侯的力量,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发布“推恩令”。
一改以往的嫡长子继承制,变为诸子皆能得到分封,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为侯国,侯国往下再分,利用诸侯国内部的权利纷争,分化弱化诸侯国。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藩辅京师。——司马迁《史记》
在这一政策的强力实施之下,封国不断向军衔转化,加之汉武帝推动边郡开发,至汉昭帝时已有87郡,封国仅存17,且诸侯王独立于王国政体之外,与郡县无异,军国并行制此时得到了根本的转化。
结语
正是由于过渡性质的郡国并行制的存在,汉帝国得以夺得政权,得以稳固政权。从高祖开始,历任帝王对郡县制的先进性都有明确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弱化诸侯国,加强中央直辖的郡县,最终完成了郡国制向实质上的郡县制的转化,郡国制也完成了其过渡的使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5 23:45: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