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人们常说,贵州的山水里藏着风骨。山,撑起天地苍茫;水,滋养万物生机;人,是镌刻在山河间的烟火诗篇。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多彩贵州新征程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变成现实,绿色造福着贵州千家万户,大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让各族人民有更加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
此刻,我们再望向那片山、那片水、那个人,山更绿、水更清,山水之间不再只是美景,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雷公山云海。来源: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那山,壮阔又富有
秃杉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又名台湾杉,属常绿高大乔木,树高一般在30米以上。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天然秃杉群落,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是重要的天然秃杉林研究基地。
秃杉
“秃杉不仅可以维持雷公山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为科研工作、教学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化石’。”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余德会高级工程师介绍,2024年,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建立了“雷公山保护区秃杉智慧数据库”,对胸径10厘米以上的秃杉种群进行建档登记,详细录入每一株秃杉的胸径、高度、冠幅,以及生境因子等信息。
位于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的“秃杉王”是保护区内最大的一株,胸径218.9厘米,高度37米,被列入了中华人文古树。
格头苗寨“秃杉王”
格头村一代又一代护林员日复一日地踏着晨曦启程,穿梭于古木参天、藤蔓交织的密林深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以前的环境没有现在好,经常有人烧山,现在慢慢地大家自觉了,才有了现在优美的风景。”老护林员罗安才回忆道,当护林员的9年时间里,罗安才数清楚了雷公山上的树木、也与这片深山成了朋友,“那条路通往哪里,哪棵树长在哪里,我都清楚。”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雷公山保护区内的秃杉数量从濒临灭绝增长至45万余株,成为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秃杉保护基地。保护区内的格头村也因生长有1万多株天然秃杉而被誉为“秃杉之乡”。
格头村“格青创”民宿
格头村也因为这片秃杉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的格头村,民宿建起来了,旅游火起来了。167户的苗寨开了12家 “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5 万人次,村民户均增收6500元以上,村合作社账户从1400元到如今的26万、村集体账户120多万。
山间的风掠过秃杉,沙沙作响。听,这响声里有科研人员的交谈、护林员的呼喊,还有村民热闹的生活。
镇远古城。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提供
那水,清秀又富丽
百余公里外的镇远㵲阳河上,清晨薄雾轻笼河面,宛如纱幔;傍晚,落日余晖将河水染成橘红,船只划破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108名河湖保洁员,64个村的农村存量垃圾清理、自然寨山地无动力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依法取缔㵲阳河流域拦河渔网2000余张,沿河布局特色水车景观70个27组,建成8公里木质栈道、34座亲水平台以及绿化达15万平方米的河滨休闲公园,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6%、98%以上……
近年来,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不断强化上下游协同治理、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等工作举措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通过“三抓三促”加强㵲阳河水生态环境保护,有力助推㵲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镇远古城水波荡漾
近三年,㵲阳河国控断面甘溪高碑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㵲阳河周边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清澈的㵲阳河蜿蜒在镇远古镇中,带来了更多机会,旅游发展日渐红火,生态振兴作用不断凸显。
2025年1至4月,全县接待游客30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9亿元,文明创建融入消费场景,夜间经济蓬勃兴起。
“以前河道窄、也没这么干净,没有水电站调节,更没有这么完善的排水系统。随着县里提出发展沿河旅游,于是要求占河道的建筑要退出,又引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排污管道网络,所有居民、商家的排污管都接入,防止污水排入㵲阳河。”镇远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如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镇远人,如今从事着㵲阳河治理工作,对他来说这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这是工作、是责任,也是对家乡的热爱。”
镇远永福荣畔江小院老板杨立
“㵲阳河是镇远的灵气所在,有了这条河才有了镇远的现在。”镇远永福荣畔江小院老板杨立说,河景房价格更贵,“我们从最开始的十几间房到现在的几十间房,临河的水吧也成了游客喜爱的打卡点。”
“从小到大,这条河滋养了我们,一直很美。”推开河畔民宿的雕花窗棂,这方山水的清秀婉约,不知醉了多少游人的眼眸。
平阳村林下养蜂
那人,甜蜜又幸福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黔中高原东南缘和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公园由黎平县境东北部的东风林场、太平山和平甫侗寨三大景区组成。
德顺乡平阳村地处太平山腹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村支书潘启幸站在山岗眺望,目光越过连绵的青山,落在林间蜂群。
黎平县德顺乡平阳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潘启幸
“这片9万亩的阔叶林可是宝库,乌桕树、上百种果树在这里生长,为蜜蜂提供了绝佳的采蜜环境。” 黎平县德顺乡平阳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潘启幸望着漫山绿意,眼中满是希望。
站在山间俯瞰,只觉万千林木汇成墨绿色的海洋。靠山吃山的黎平人,正以智慧向自然 “掘金”。
近年来,黎平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鸡、林蜂四大产业,做优“林下+”,助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完成110.16万亩,综合产值达23.44亿元。
作为贵州省生态乡镇、森林乡镇之一,德顺乡立足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实际,积极带领群众开发利用林下广阔空间发展林下经济。2024年,全乡发展林下养蜂1.344万箱,为群众带来了1300余万元的收入。
林下蜂箱
平阳村合作社养蜂技术员邹增远便是其中的先行者,8年前他就盯上了这片“蜜库”。“我们祖辈都有养土蜂的传统,这里的百花蜜带着独特的山野清香。”说话间,他挖出一块蜜,晶莹剔透的蜂蜜浸着香甜。
从初出茅庐的“养蜂新手”到如今的技术专家,邹增远的蜕变经历了年月。
“正宗土蜂蜜花香味浓,入口微酸,甜而不腻。”潘启幸轻轻割下一块蜂巢,琥珀色的蜜汁缓缓流淌。
凭借这份独特的风味,平阳村的百花蜜已积累了数百名固定熟客。为扩大产业规模,村里自2023年起启动“万亩林蜂”计划,为此村里吸纳32户散户参与养蜂,邀请邹增远开展养殖培训,通过创新蜜蜂养殖模式、加强技术服务指导、严格把控质量关、品牌化销售等措施,不断延伸产业链,扎实推动精深加工,着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截至目前,每年可取蜜2500斤左右。
在竞争激烈的蜂蜜市场中,平阳村正以“原生态”的好味道开辟出道路。
㵲阳河畔的静谧民宿,是人们心灵的归处;雷公山上的苍翠古树,是岁月的见证者;小山村里的甜蜜事业,是希望的延续。山水、草木、人家,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相互交织,共同书写着生态与发展的动人篇章,诠释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陈祖嘉 李明栩
配音 彭瑾
部分素材来源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黎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5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