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0:49:00 来源:戏说三国

《宰相刘罗锅》这部剧让刘墉的大名广为人知,但真实故事其实比电视剧里的情节还更带点儿讽刺意味。你猜怎么着,电视剧里那个总和和珅斗智斗勇、嬉皮笑脸的刘墉,他既不是宰相,也没驼背。他能一路升到一品大官,其实是靠踩着好多读书人的肩膀上去的。

比起和珅那贪财的样儿,刘墉这家伙可真是狠,他害人不浅啊!说起来,他的恶行比和珅还要过分得多!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哎,刘墉到底做了啥不为人知的事儿,会让那时候的大多数学子都瞧不起他呢?

【官宦世家,初入官场】

刘墉家里世代当官,他老祖宗在顺治朝当过户部员外郎,爷爷在康熙朝做过四川布政使。到了他老爹刘统勋那会儿,更是不得了,成了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权势滔天。

刘墉因为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从小就得到了全面又优质的教育。到了三十一岁时,他凭借着恩荫举人的资格,参加了乾隆皇帝亲自出题的会试,结果一举考中了二甲二名进士。从那以后,他便踏上了做官的道路。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刘墉一开始是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帮忙编写国家图书。后来,他升为了侍讲,官位刚坐稳没多久,就因为老爹的事儿被牵连,直接给扔进了大牢。

那时候,陕甘总督刘统勋在带兵去伊犁的时候,因为跟着定西将军永常,没顾上维护军纪,结果惹恼了乾隆。乾隆一生气,就把他和永常一起抓回京城,还连带着处罚了他的儿子刘墉。

乾隆的火气消了之后,才把刘墉和他儿子给放了出来。后来,刘墉又到广西、安徽、江苏这些地方去管科举考试和教育的事儿,他干得非常出色,成绩特别好。特别是在江苏当学政的时候,刘墉靠着踏实肯干的本事,查出了好多作弊的案件,让江苏的考试纪律和学习风气都变得特别好。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乾隆皇帝一看这些,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于是他就专门写了首诗来夸夸刘墉,诗是这样说的:海岱那边出了个好人家,瀛洲这儿又添了个新翰林!得说,刘墉刚开始在地方上当官那会儿,真是个严于律己、特别勤快,本事还特大的好官、能官!所以,老百姓都叫他“刘青天”,这名声在民间可响了。

不过,人心嘛,总是很难捉摸。刘墉活的那个年代,为了自己能往上爬,他也做了两件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看不起的大事。这两件事牵涉到的人特别多,说出来都让人吓一跳。

比起和珅那个大贪官,刘墉随便杀人这事儿,那真是更让人恼火、丢人、气愤!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为愉圣心,构陷仕子】

刘墉搞的那两个“文字狱”事儿,挺出名的。一个是他在江苏当学政时,扯上的《俣俣集》那档子案。另一个,就是乾隆四十三年时候,《一柱楼诗》引发的风波。

《俣俣集》这事儿得说说阎大镛。他是江苏沛县的一个老考生,考了很多次都没考上秀才。那时候,他们那儿官差老让百姓分摊军粮和军饷,阎大镛家里本就不宽裕,对此特别恼火。于是,他仗着自己是读书人,有点书生气和轴劲儿,就开始大放豪言,一顿痛骂。可骂完之后,他又害怕了,撒腿就跑。但好景不长,没多久他就被抓回来了。

那时候,刘墉正好是江苏学政,也参与了审理这个案子。不过呢,他作为管教育的头儿,点可不在粮食和军饷上。刘墉那双犀利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阎大镛烧掉的那几本书集上。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心里没鬼的话,干嘛急着烧书,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所以,刘墉立马把案子里的那些细节和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一股脑儿地跟乾隆说了。可乾隆觉得,就凭一本烧了的书,也没啥确凿证据,就这么定罪,好像不太合适。于是,他让当地的官员们好好查查这事儿,得搞个清楚。

接着,两江总督高晋和江苏巡抚陈弘动手严审阎大镛。经过一连串漫长的心理折磨和难以忍受的身体惩罚后,阎大镛终于开口了。

说起来,阎大镛在三十多岁那年,写了一本书叫《俣俣集》。书里头有一章,他直接表达了对当地县志的不满。为啥呢?原来是因为那县志里头,居然没提他老妈。他老妈二十多岁就开始守寡,按说应该被写进贞烈传里,可县志里愣是没提。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那时候,随便议论国家大事可是个大忌讳。沛县的知县李棠呢,他只是狠狠地批评了阎大镛一顿,还让他把写的文章都给烧了。这么一来,事情就算平息了,李棠也没跟上级提起过这事儿。

不过,高晋和陈弘他们对这个结果真的挺不爽的。要是书里没啥大逆不道的话,干嘛急着烧掉呢?所以,他们又是一阵忙活,最后终于在老百姓手里找到了两本《俣俣集》的残书。

不出所料,这本册子里头对朝廷的抱怨可多了去。高晋他们很快就拿“大不敬”的罪名上报给了乾隆。乾隆一听,火冒三丈,立马下令把阎大镛给斩了,而且阎大镛的家人也跟着倒霉,都被牵连进去了。好在县令李棠因为某些原因已经不在了,这才没被追究责任。

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这事儿一闹大,江南的读书人都晓得,是刘墉搞的鬼!大家都对他挺不屑的。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的风气就那样,刘墉管着教育这块儿,心里头那根弦一直绷得紧紧的。这跟他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关系大了去了!

在这事儿闹大前,江苏那边已经出了好几十起“文字狱”的事儿了,像什么“伪造诸葛碑文案”、“李雍和偷偷递状子案”。这风气,可真让人没办法!

还有一件叫做《一柱楼诗》的案子,事情发生在乾隆四十三年,但最初只是一件小小的民事争执。那时候,穷困的书生蔡嘉树因为手头紧,就把自己的田地卖给了徐食田。后来,他的经济状况好转了,就想把田地买回来。可徐食田觉得当初卖得便宜,不乐意还给他,这让蔡嘉树心里很不爽。他想起徐食田的爷爷徐述夔写的《一柱楼诗》里头,有不少犯上的话,就跑去官府举报了。

本来,江苏布政使陶易对这个案子中蔡嘉树那种公报私仇的行为很不屑,直接就把他的上诉给打回来了。可谁也没想到,江苏学政刘墉突然插了一脚,对这事儿特别重视,二话不说就把《一柱楼诗》送到了乾隆那儿。

乾隆皇帝一字一句地查看那份文件,结果因为里头的一句“大明天子再相逢,暂且放下酒壶旁”而火冒三丈,觉得这简直就是想要推翻清朝、恢复明朝的铁证。他一气之下,下了道圣旨,要把徐述夔的坟挖开,尸体拉出来示众砍头,还要把头颅挂在高处给人看。徐食田呢,直接被判了死刑,马上就要执行。他的家人也被发配边疆去当兵。更离奇的是,当地所有姓徐的人家都被强行搜家。这一波操作,让整个地方的百姓都怨声载道,气愤。不已

刘墉因为这事儿,又得到了乾隆的青睐,没过多久,他就回京城当上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官儿。

【戕害人命,天理难容】

要是说和珅的大贪行为其实是在给乾隆的儿子嘉庆攒家底,那刘墉手上那些无辜丢掉性命的人,简直就是他为了往上爬,自己一块块亲手搬来的、沾满血的阶梯!

刘墉那时候跟和珅确实不对付,他特别看不上这个和珅,觉得他就是靠拍马屁才当上御前侍卫的,心里头一百个不愿意搭理他。

刘墉在当左都御史的时候,和珅也就刚三十岁出头。但那时候的和珅,已经是比刘墉官职大得多的御前大臣和户部尚书了。不仅如此,和珅还跟乾隆皇帝攀上了亲家,他的儿子丰申殷德娶了乾隆的十公主,因此满朝的大臣们都争着巴结他。不过,刘墉却没把这当回事。

丰申殷德成亲那天,满朝文武都穿得花枝招展去上朝,唯独刘墉穿着件破衣裳就来了,明摆着是给和珅难堪。后来,他又在山东查了那个给和珅送礼的国泰贪腐案,俩人的梁子算是结大了。不过从那以后,他们俩就基本没啥来往了。

说起来,刘墉在历史上可不是什么宰相,他和和珅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怎么可能互相制衡呢?要说真正能让和珅服服帖帖的,那还得是阿桂。阿桂可是被称为“乾隆朝头号大臣”,那时候,也就他能不给和珅好脸色看,还时常大声批评和珅。和珅一见到阿桂,立马就变得老老实实,连大气都不敢出。

但是呢,阿桂因为军务总是忙得团团转,大多数时间都不在京城。只要他一出京,和珅那家伙马上就开始耀武扬威,显摆起来了。

说起来刘墉,他可不是什么罗锅。历史记载,他其实是个身高有一米九的山东壮汉。就是因为他老在乾隆面前低头弯腰的,所以看起来有点像驼背。

到了晚年,刘墉有点变得不爱管朝廷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了,对朝廷上的纷争大多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到去弹劾和珅,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刘墉的书法确实很棒,但说起他的为人,那就真的让人摇头了。大家都说字能看出人的性格,但这话用在刘墉身上,简直就是反话。他为了自己能往上爬,居然不顾那么多人的死活,心真是太黑了,这种事儿,大家真的很难接受!

有人觉得这是时代的问题,但说实话,汉族文人刘墉,他真的没了孔夫子讲的“仁义”心。说他的官帽子是用好多读书人的命换来的,这话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结语】

两个人尽皆知的大文字狱事件,足以把一个人的名声全给毁了。人们常说“苍天有眼,人心如镜”,其实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能坚持做好事。就像那句话,做一时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难啊。像那样持续行善,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但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是,在历史的某个关键时刻,哪怕只做了一件特别糟糕的事情,也会遭到后人狠狠的责备,刘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说,人活在世上,得行为端正,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对得起天地良心,也对得起老百姓!咱得站得直,走得稳,心里才踏实,才不愧对任何人!

---嘿,朋友们,我这儿有些超有用的信息想跟你们分享,不过这些可都是基于可靠的哦,别忘了这点。咱们先说这个,你知道张三吧?他最近的研究可火了,全是靠那些深入骨髓的数据分析。他可不是随便翻翻书就下结论的,人家可是真刀真枪地挖数据,找真相。再说说李四,这家伙可是个信息达人。他有个绝活,就是把那些复杂的资料用大白话讲出来,让人一听就懂。他说啊,现在信息这么多,关键是要会挑会选,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给迷惑了。说到这,我就得提一句,不管是张三的数据分析还是李四的信息解读,他们可都是从正经渠道找的资料。所以啊,咱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也得留个心眼,看看来源靠不靠谱。总之呢,这世界上信息千千万,但咱们得学会筛选,找到那些真正有价值、能学到东西的内容。就像张三和李四那样,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说起清朝的刘墉,咱得提提那本《清史稿》里给他立的传。刘墉这人啊,在史书上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干了不少实事,为百姓谋了不少福祉。在《清史稿·刘墉传》里头,把他的事迹写得清清楚楚。刘墉当官那会儿,可是个正直不阿的主儿。他不怕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为的就是能让朝廷清明,百姓安宁。据说,他办案也是一把好手,明察秋毫,公正无私,解决了不少棘手案子。这《清史稿》里头啊,还写了刘墉的一些小故事,说他怎么怎么聪明,怎么怎么机智。比如说,他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让大家都心服口服。总的来说,刘墉在清朝那会儿,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事迹啊,不仅被记在了《清史稿·刘墉传》里,也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提起他,人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难得的好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5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1805年,时任吏部侍郎的刘墉,下旨后照样与同僚们诗酒应和,谈笑风生。酒已半酣方觉尽兴,随侍将他扶回寓所后,他不但没有就寝,反而严正衣冠,安然端坐。下人以为大人醉酒糊涂,端解酒汤
2024-02-28 22:23:00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又死多少人?刘墉如何回答
...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刘罗锅是他的外号,他的真名叫刘墉。刘墉是大清朝非常著名的能臣,有才干、有气节、有品德,说一句流芳百世也不为过。当时的皇帝乾隆也很欣赏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心
2024-06-20 21:29:00
清朝名臣刘墉的行为其实比和珅更可恨
...清朝有这样一位官员,他是人人心中好官的代表,他就是刘墉。但他真的和人们所看到的一样是一位好官吗?这恐怕也不是,因为在历史中,他做的一些事比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珅更为可恨。刘墉是
2023-07-12 06:43:00
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刘墉是什么样的人
...做到这两点的人,历史上有一个,就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刘墉。康乾盛世时期的皇帝和大臣都很长寿,康熙在皇帝位就达到了61年,乾隆当了60年皇上,而且还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的原因,否则
2022-12-28 12:01:00
纪晓岚和刘墉两个斗贪官的形象,历史上在和珅面前根本拿不出台面
历史上和珅的死对头真的是纪晓岚和刘墉吗?这两个人在和珅面前其实属实是两个拿不出台面的人。纪晓岚的官爵太小,刘墉始终也没有实权。和珅在23岁那年被乾隆提拔之后,短短的30年的时间里
2024-11-01 15:41:00
刘墉和他的父亲,谁的成就更大
刘墉就是刘罗锅,是乾隆朝的名臣,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他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刘统勋也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他是清朝
2023-03-07 20:57:00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为何能深受乾隆重用?
...刘罗锅》都知道乾隆时期有一位为民做主的大学士刘罗锅刘墉,其实在历史上刘墉不仅是大学士,连他老爹刘统勋也是大学士,父子二人皆是大学士,清朝是不设宰相的,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几乎就等
2023-03-09 20:13:00
大贪官和珅发明一物惠及子孙,令纪晓岚也望尘莫及
...最大的过错,但他的才华还是应该得到认可。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虽然刘墉和纪晓岚均未入军机处,但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纪晓岚官至协办大学士(
2022-12-29 15:30:00
清朝名臣刘墉配称“好官”吗?或许他的行为比和珅还可恨
...的好官,又真是一名好官吗?以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名大臣刘墉为例,其所作所为就很难配得上“好官”之名。与和珅相比,除贪污一项不如对方外,本身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柱楼惨案《宰相刘罗锅》
2022-12-18 17:53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