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两会声音)专访姜明:保护好黑土地就是筑牢农业强国根基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2-20 21:4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两会声音)专访姜明:保护好黑土地就是筑牢农业强国根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高龙安摄

中新网长春2月20日电 题:专访姜明:保护好黑土地就是筑牢农业强国根基

中新网记者 郭佳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20年聚焦“三农”,更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好黑土地就是在不断筑牢农业强国的根基。

(两会声音)专访姜明:保护好黑土地就是筑牢农业强国根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高龙安 摄

黑土地是地球珍贵的土壤资源,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总面积达10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2%。东北三省因此成为中国的大粮仓,每年从这里调出的粮食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在中国,黑土地也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意在表明它珍贵、稀少、脆弱。2021年,中国科学院在东北地区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聚焦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程,对补齐农业技术短板和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姜明说。

自20世纪初大规模人口迁徙和大范围土地垦殖以来,中国东北黑土区农业开发利用强度持续上升,黑土表层平均每年流失0.3毫米左右,土壤有机质也在逐年递减,这种趋势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姜明认为,当前黑土地保护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科技任务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根本上解决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

姜明介绍,当前提高黑土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种植绿肥、种养结合等,中国科学院综合这些因素构建的“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已经能有效地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地力,这是非常可喜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但耕地资源、水资源又相对匮乏的国家,要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必须保持粮食稳产增产,这就意味着不能以休耕的方式保护土地,而必须在利用中保护。

姜明认为,科学养护黑土地能更好地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稳产增产相辅相成,也就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他提出,首先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其次要组织开展黑土地退化过程与阻控机理研究,突破黑土地健康保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第三要因地制宜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抓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姜明还提出,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另一关键因素在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几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水稻、大豆、玉米育种上取得重要突破,应用推广效果很好,但是要缩小与国际种业的差距,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仍须加速。

(两会声音)专访姜明:保护好黑土地就是筑牢农业强国根基

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资料图) 郭佳 摄

作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专项的总指挥,姜明有诸多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他今年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便立即组织一线科研团队充分调研,提出了关于建设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等建议。

仓廪实,天下安。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打赢这场黑土地保卫战,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正如姜明引用所里专家们常说的一句话:“黑了土地,白了少年头。”(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22: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近十年降速明显变缓。这是“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上发布的数据,该论坛于15日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友谊农场(分公司)召
2023-04-17 01:26:00
养好用好黑土地 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典型黑土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4%。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实施。施行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让珍贵的黑土地持续发挥效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4-07-31 20:56:00
...将“田长制”工作纳入生态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全面开展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探索出一条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为黑龙江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产能提升计划提供
2025-05-26 09:42:00
...米秸秆还田覆盖措施,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认真遵循教诲,牢记嘱托,在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工作中稳步前行,催生了吉林守护“大
2025-07-22 10:05:00
齐齐哈尔:连年增产 压实粮仓
...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就增产粮食3760万斤。养护黑土地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粮食主产区,齐齐哈尔市多年来以打造嫩江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强市为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治
2024-01-11 08:04:00
...准农田创新模式的建议”;二是关于治理“白色垃圾”对黑土地污染的建议。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希望能够通过高标准农田创新模式,让我们肥
2024-01-11 17:13:00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筑牢丰收之基
...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从四川盆地到江南水乡,各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
2023-06-26 20:27:00
...食安全离不开法治护航。黑龙江被誉为“中华大粮仓”,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典型黑土耕地占全国的56%。省人大常委会把黑土地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创新
2023-12-31 07:05:00
绿水青山间|黑色沃土
...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丰收,离不开东北广袤的黑土地。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特别适合农业生产,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形成一公分厚的黑土层需要二百年至四百年。
2025-02-22 08:28: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近日,随着东营西城景梧再生水厂试运行,胜利发电厂每天使用再生水量达近万立方米。待胜利国电(东营)热电公司配套完成开始使用再生水
2025-10-16 06:09:00
“碎陶瓷属于其他垃圾,因为无法回收再利用”“碎玻璃属于可回收垃圾,被熔融后还能再次使用”……10月14日下午,阳光未来小学多功能室内座无虚席
2025-10-16 07:05:00
问政快报(2025.10.16)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2025年10月14日,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共计收到帖文211条,其中,南昌市红谷滩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10-16 07:07:00
江西这个千亿级产业大有“硒”望
金秋十月,宜春市袁州区的富硒稻田翻涌金浪。种植户李福臻蹲在田间,摸着稻穗笑道:“这富硒大米比普通的米贵35%,我500亩地
2025-10-16 07:07:00
大江校服直通车上线!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杜宇蔚)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到了该给孩子准备春秋款校服的时候。找不到放心的渠道给孩子买校服?担心价格虚高
2025-10-16 07:07:00
10月15日,市政协机关“书香颂华诞奋进启新程”读书分享会举行。市政协主席杨继承出席。市政协副主席张守耀、胡建林、李卫平参加
2025-10-16 07:08:00
10月15日从市环卫中心获悉,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太原市城管环卫部门持续优化管理服务模式
2025-10-16 07:08:00
面对近日出现的持续降雨天气,我市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组织开展秋收秋种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全力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据统计
2025-10-16 07:08:00
央媒看太原10月15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以《黄河生态:汾河沿岸的绝美秋景》为题,向世界各国的观众展示了汾河太原城区段的秋韵
2025-10-16 07:08:00
太原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锦绣汾东”建设掠影
图为锦绣汾东120平方米户型内景。10月15日清晨,太原市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锦绣汾东”项目现场已是一片热火朝天
2025-10-16 07:08:00
10月15日从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现已顺利完成阳兴大道护坡空洞与边沟路肩塌陷应急抢修任务,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2025-10-16 07:08:00
10月14日,“强国复兴有我 争当新时代好少年”2025年山西省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6周年暨示范性新队员入队仪式在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校举行
2025-10-16 07:08: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刘全民 通讯员孙圆圆在南京,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一产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足2%
2025-10-16 07:37:00
大学生携手中学生共筑数字公民成长之路一分钟写作业和一分钟刷视频 感觉有何不同?南报网讯(记者姜静)10月14日下午,一场以“辨识·思辨·责任
2025-10-16 07:37:00
只待客来,开启“舌尖上的环球旅行”
展商正在进行布展工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展会现场各种展品琳琅满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甜甜 实习生黄倩从1号馆到9号馆
2025-10-16 07: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