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听说了吗?咱们小区那个何大姐前阵子突然倒在路上,人就这么没了。”
“怪不得这几天楼下摆着花圈,我还以为是谁家有人走了,想不到是老何,她才刚过60岁没多久啊?怎么会这样?”
“我也是今天看小区群里有人发小视频偶然看到的,说是吃完午饭出去跑步,突然就倒地不省人事了,后来送医院没抢救过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别怀疑,猝死率正在升高!
说起猝死,大家总认为那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但实际上,猝死每天都在发生。
尤其是中老年人这个体质天然较差的特殊群体,发生猝死的概率会更高。
根据2022年相关医疗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脏骤停,换算到每天,死亡数量竟达到1500人。
猝死本质上是人体机能无法支持正常运作的一种“罢工”表现,是什么造成了机体“罢工”?还要考虑个人生活习惯以及诸多因素。
有些人认为猝死的发生通常伴随着情绪激动,也有些人认为,过度疲惫才是猝死的“元凶”。
但换个角度来讲,这难道不是机体功能逐渐变差,“容错率”越来越低的一种状态吗?
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调控疲惫、情绪异常波动以及其他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那么机体受到的损伤就会变相增长,长期积累,猝死风险自然不断升高。
抛开造成猝死的普遍因素,其实生活中的小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加猝死风险。
比如吃饭过后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二、饭后有这3个行为,赶紧改!
1、马上躺下:休息不当的隐患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吃完饭之后躺着最好。
因为这个阶段血液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区域,肢体包括大脑在内的供血会出现暂时性的减少。
有些人吃完饭感觉到犯困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就是这个原因。而吃完饭躺着休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现象。
但很多人会错了意,此“躺”非彼“躺”。
网络上流传的真正版本其实是在身体还处于“蒙圈”状态时,给予一定时间的休息,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平躺。
中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本身就比较差,进食的整个进程相对年轻人会更加缓慢。
如果进食结束后马上躺下,可能会因为胃部与食道之间夹角变小而更容易造成反流。
食道反流存在机体组织损伤风险,易造成烧心、胃痛等不适感,中老年人抗病能力较弱,出现此类不良反应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此外,吃完饭就躺下,还会影响到基础代谢。
中老年人代谢效率较低,而消化食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耗以加快代谢。
如果饭后马上躺下,机体缺乏额外刺激,循环功能便会越发缓慢,进一步降低代谢。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代谢速率通常意味着血糖、血脂水平的是否稳定。
一旦代谢规律发生波动,体内的糖分、油脂不能被很好的进行处理,长期堆积则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变相增加猝死概率。
掌握正确的饭后休息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以上提到的风险。
比如饭后感觉到大脑放空时,不妨坐下来先休息5到10分钟,然后站起来简单活动一下,甩甩胳膊、伸伸腿,动作幅度不用太大。
这样既可以避免平躺带来的风险,又能确保代谢功能正常运作,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患有代谢类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饭后的休息方式。
2、马上运动:不合时宜的负担
相较于“饭后平躺”这种说法,还有一派认为饭后应该多运动促进消化。
先说运动强度,饭后进行高强度锻炼是不科学的。
剧烈运动通常伴随着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神经紧绷等生理现象,如果这一切发生在饭后,无疑是给身体增加负荷。
正如刚才提到的,进食过后人体当中的血液会集中于胃肠道区域,如果血容量不变,那么可分配到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养料就会减少。
中高强度锻炼需要人体机能高度配合才能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而饭后过量运动,不仅不能满足运动需求,同时还会增加机体消耗以及各项功能相互之间的不适应。
有些人饭后锻炼出现腹痛、反胃甚至呕吐,就是这个因素导致的。
同样的,血液更多的流向胃肠道,心脏供血也会减少。
剧烈运动过程中,为满足运动功能的供血需求,心脏需要加快跳动。
而供血量暂时性减少,会进一步加大心脏的泵血负担,甚至增加血压异常的风险。
在临床上的猝死案例中,有50%属于心源性猝死,也就是说,心脏功能异常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血压长期波动不定,心血管状态欠佳,猝死风险会比普通人高数倍。
饭后运动看似消食行为,却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体质稍差的中老年人。
为了避免饭后运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还需纠正运动习惯。
对于大多数缺乏力量训练的中老年人来说,低强度运动完全可以满足锻炼需求。
比如散步、打太极、健身操等等,强度虽然不大,却可以综合多个角度对运动功能进行养护。
此外,像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活动,对气息是有一定要求的,呼吸节奏高度适配健身动作,也能更好的避免机体功能出现异常。
至于饭后运动的时间,为了防止胃下垂等问题,饭后半小时内最好不要做幅度较为明显的运动。
3、立即洗澡:影响供血的要因
税前洗澡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但对于早睡早起的中老年人,夜间洗澡的时间很可能被提前,也就是晚饭后这段时间。
洗澡本身是为了清洁身体、放松身心,但如果在晚饭后马上洗澡,却可能对健康带来不利。
还是分散供血的问题,进食后血液本该集中于胃肠道区域,如果马上洗澡,皮肤接触热水后,皮下神经受到刺激便会造成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原本的供应方向。
尤其是浴缸泡澡,身体接触热水更充分、洗澡时间更长,供血倾向性会更明显。
大家洗澡洗到一半,感觉身体发热、皮肤微微发红,就是毛细血管充血的表现。
若是再加上食物消化带来的血液消耗,人的神经灵敏度就会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
虽说现在已经开春了,但温度仍然比较低,大家洗澡时为了保证室内温度、防止冷风入侵,会尽可能创造封闭的洗澡环境。
空气不流通、血液供给分散(包括饮食、洗澡等多种因素),人的心脏和大脑区域能获得的血液供给会进一步减少。
如果因洗澡习惯经常造成这类短暂性的心脑供血不足,对于心脑血管健康将会是一大挑战。
除了长期影响外,突发意外的概率也在上升。
脑部供血不足容易让人头晕目眩,浴室地滑,中老年人摔倒的风险会大幅提升。
据了解,中老年人摔跌造成死亡的不在少数,即便保住性命,也可能造成长期性的机体损害。
也因此,为了自己的基本安全以及心脑血管健康,还是不要着急在饭后洗澡,饭后1小时再洗不迟。
三、生活中如何有效降低猝死风险?
1、基础病患者篇
人上了年纪,很难不被疾病所困,尤其是机体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各种老年病会随之发生。
针对一些确定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心脏起搏异常以及患有心肌炎的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异常,以降低猝死风险。
比如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应该根据自己出现胸痛、胸闷的情况,积极就医完善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心脏彩超和造影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帮助患者明确狭窄的严重程度,以明确医疗干预方式。
考虑到个体差异,医院方面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并要求患者定期复查。
只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改善,降低猝死风险还是很好实现的。
2、健康人篇
健康人群的限制就比较少了,更多的是从生活中进行最基本的保养。
比如控制体重、合理安排饮食、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规避不良习惯等。
这些做法看似稀松平常,却能从根本上维护人体健康。
减轻机体负担、保证营养均衡、保持乐观心态、科学排解压力、戒烟限酒控糖,即可在长期上降低机体消耗。
机体的损耗程度越低,未来发生猝死的概率才会越低。
总结
虽说猝死案例当中半数以上属于心源性猝死,但导致心血管功能异常的因素却很丰富,包括生活习惯、慢性病影响等。
尤其是饭后习惯这方面,马上平躺、剧烈运动、立即洗澡,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均有可能增加猝死风险。
为了避免机体受到损伤或健康风险增加,建议积极治疗原发病,管理病情。
同时做到科学生活,保持标准体重、保证营养、心态乐观,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猝死的可能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4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