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万贵妃成为一代“妖妃”的根源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13: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宪宗朱见深幼年很坎坷,首先不是嫡出并不受父皇和宫廷的重视和宠爱。正统十四年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后,三岁的朱见深又被卷进皇朝至高权力的斗争中。先是被册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又被废为沂王。

未满十岁就沦为人见人嫌的政治牺牲品,也让年幼的朱见深心里充斥着害怕和恐慌。在整个景泰朝,唯一在乎他并愿意守护他的人,只有比他大17岁的蝼蚁--宫女万氏。

因此在万氏陪伴、呵护下长大的朱见深,对万氏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感情,有感激、有尊重、有依赖、也有迷恋……朱见深登基后有个怪癖--“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不是万氏武艺高强,而是宪宗视她为自己的守护神,只要她在身边就有安全感。

虽然朱见深用情至深,但是他却不能让自己的感情获得圆满。因为他还在做皇太子时,他的父皇就为他选定了嫡妻而且还指定了三人(吴氏、王氏、柏氏),互为替补。

注:明英宗为朱见深选了三位太子妃人选,一是预防正式成婚前女方出什么变故,其二英宗可能也察觉了朱见深对万氏的感情,防他日后在皇后之事上“折腾”。

天顺八年,嫡后吴氏既不满意丈夫专宠万氏,又不能理解他的特殊感情,只得迁怒于万氏的“狐媚”(万氏容貌实际很差“貌雄声巨,类男子”),找茬把万氏打了一顿。

宪宗在盛怒之余,也发现了一个弥补万氏的机会。不过宪宗此举也间接的把自己的挚爱推进了“深渊”。

万氏的身份让她很难被直接册立为皇后,因此宪宗想等万氏诞下子嗣后“母凭子贵”,仿宣德旧例晋升为皇后。基于这个念头,宪宗以吴氏靠其父贿赂宦官入宫为由,废黜了吴氏皇后名号并打入冷宫,为后续扫清障碍。

注: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从出身、经历上来说和万氏没什么大区别,都是宫女,也都是从皇帝幼时就陪伴身边。硬要说区别只能说孙氏容貌更佳、相对(皇帝)更年轻。

不过宪宗的“小九九”被前朝的官员们看得很清楚,为防皇帝“误入歧途”,专宠万氏引发外戚干权。公侯勋贵、内阁重臣们屡屡奏请宪宗赶快重新立后,不得已的宪宗只得册封当初的替补之一王氏为后。

注:朝臣担心外戚专权,倒不是无的放矢。宣宗、英宗、代宗三朝均有后宫干政的事例或者说传统。宣宗驾崩前遗命“大事白皇太后(张氏)行”;英宗即位到张氏驾崩前,皇朝就是张氏说了算;土木之变后,孙太后又在册立皇太子、扶立朱祁钰、夺门之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皇明祖训》明确要求“立嫡”,因此宪宗刻意冷落中宫,不让嫡子诞生以免日后成为万氏和她孩子的障碍。

成化二年正月,万氏为宪宗诞下皇长子,大喜的宪宗立即晋升万氏为皇贵妃。然而这个孩子在当年就不幸夭亡(尚未被赐名),如果他能顺利成长,宪宗很有可能会效仿祖父让王皇后上表“自废”。

此后两年为了让万贵妃再生皇子,宪宗几乎以万氏寝宫昭德宫为家,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眼见皇帝在专宠万氏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前朝的官员们坐不住了。各种谏章纷纷飞来,以集体辞职要挟皇帝“溥恩泽以广继嗣”。受朝堂以及血脉延续的压力,宪宗开始宠幸其它嫔妃。不过宪宗还是觉得万氏有机会诞下皇子,因此他也继续冷落中宫。

成化五年六月,贤妃柏氏(当初的三替补之一)为宪宗生下皇次子朱祐极,宪宗和朝臣围绕万贵妃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了。礼部奏:“《春秋》子同始生即书于策,重国嗣也。皇上即位六年于兹。天下臣民、宗藩亲王仰期圣嗣,非一言矣。国家根本,端在于此。宜诏天下,用慰人心。”上曰:“姑置之。”《明宪宗实录》

礼部奏请将皇次子诞生的消息昭告天下,宪宗明白这是在为册封皇太子做铺垫,因此直接予以拒绝,为万氏争取时间。

成化七年,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孙贤正式上表请立朱祐极为皇太子。为表示自己不是贪图拥立之功,孙贤同时请求致仕。宪宗对册立之事不予回应,但是批准孙贤致仕的要求。不过作用不大,因为孙贤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将册立之事公开化。

当年七月二十日,群臣以英国公张懋为首集体上表,“以承宗社之统,以隆国家以万万年之福”请立朱祐极为皇太子。宪宗以“建储乃国之大事”目前皇子年幼为由拒绝,表示等他长大一点再说。

次日,张懋等再次联名上表,称朱祐极虽年幼,但先帝英宗也是在不满周岁时就被册立为太子。还是应顺天意、安天下民心,立朱祐极为皇储。宪宗以立储事关国本,等皇子进学之后再议为由予以拒绝。

二十二日,张懋等人第三次就立储上表。指出自太祖以来,各先帝都是在即位之初就确立皇储,宪宗和列祖列宗相比已经晚了太多了,希望宪宗“念祖宗垂统之重,鉴臣民属望之深”,早立皇太子。

但是这个理由本就牵强,如果不是土木之变,宪宗自己都不知道啥时候才会被英宗立为太子。因此宪宗本打算以不予理会的方式冷处理予以拒绝,但是一个重量级人物皇太后周氏(宪宗生母)也要求宪宗尽快立储,重压之下的宪宗不得不接受朝臣的奏请。上览表毕,乃赐敕以谕之曰:“览表具悉,卿等再三以建储为言,词明理正,援引切当,忠爱至矣。钦承皇太后圣训亦谓兹事重大,宜从众望,不可固拒,今特允所请。其令礼部具仪、择日以闻。”《明宪宗实录》

周太后站出来表态主要是基于三点原因。

其一,周太后本人并不喜欢万氏。万氏身份卑微、容貌不佳,岁数还跟周太后相仿,作为“婆婆”能喜欢上她才是个怪事。因此周太后也希望能打压一下万氏,不让自己的儿子太“沉迷”其中。

其二,古代讲究“事不过三”。一旦宪宗第三次拒绝,他和朝臣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很可能被“固化”。双方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长期斗争下去,甚至沦为“为争而争”(参见万历朝的争国本)。

其三,宪宗和朝臣之间的裂痕本来就很大了。之前宪宗为帮助自己生母争夺皇后待遇已经和朝臣闹了几场了,尤其是成化四年的“哭门”事件。如果在册立皇太子上双方再起大的冲突,周太后担心双方矛盾恶化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注:关于宪宗和生母争夺皇后待遇的内容,如有兴趣可查阅前作“明宪宗生母周氏,离皇后一步之遥的太皇太后”

虽然立皇太子的事情落下帷幕,其后万氏至死也未能再次生育,晋封皇后更是无从提起的事情,但是朝臣们却就此“恨”上了万氏。在“尊上”的传统下,皇帝不会“犯错”,谏言的朝臣们也不会错。因此皇帝的“错”,以及和朝臣冲突的锅只能由奸佞和女祸们来背。

万贵妃也不是一下子就变成“妖妃”的,她形象的变化也是历史中“抹黑”的典型代表。

万氏起初的形象还是挺知书达理的。例如后世诟病万氏大肆封赏父兄,但万氏父亲(万贵)的官职一直都没有超过柏贤妃的父亲柏珍。儿子夭亡后,礼部奏请丧葬从简,万氏没反对也没闹。

到弘治朝修撰《明宪宗实录》时,万氏的黑料就多了起来。除了常规的说她专宠、奢靡、魅惑皇帝外,开始给她攀附祸害嫔妃的罪名“孝穆皇太后以妃(万氏)之故,孙居西内数年而崩”。到了正德朝修撰《明孝宗实录》时,万氏又开始有了戕害宪宗子嗣的嫌疑。皇贵妃万氏专宠,生皇子輙薨,贤妃柏氏生皇子祐极,立为皇太子未久亦薨…孝穆太后既有娠,以疾逊于西宫…《明孝宗实录》

这一时期之所以把这些说得这么含糊,因为很多当事人尚在,没法直接“黑”。

首先孝宗生母纪氏原本就不在皇宫,而是在西内(在紫禁城外西北方向)负责清点仓库。其次如果纪氏真是万贵妃害死的,孝宗不为生母报仇还有脸做人么?别说什么万氏不在了,起码株连家族本就是当时的刑罚之一。(孝宗登基后既没有翻万贵妃的“旧账”,也没有处置她的家人)

至于戕害皇嗣,怎么解释朱祐极能活到两岁被册立为皇太子?说万贵妃安排太监张敏溺杀刚出生(成化六年)的朱祐樘,又解释不了张敏为啥明知皇太子在世,还要说“上未有子,奈何弃之”这么逆天的话。

不过时间可以冲淡这些,到了万历朝,大学士于慎行在听了一个宫中老宦官讲的故事后,就把万氏戕害宪宗后妃、皇嗣的事儿给实锤并录于《谷山笔麈》。后经清初毛奇龄的“再加工”,万氏一代“恶毒妖妃”的形象得以在《明史》中定型。

荒唐么?明朝的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编》中就嘲讽过于慎行,“自谓得其说于今上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

注:“齐东”出自《孟子·万章上》里的“齐东野语”,指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

但是千年来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让掌握话语权的部分文人就爱听这样的,也爱信这样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3 15: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史后宫传奇:万贵妃的权力之路与朱见深的情感世界
...于生下一个皇子,宪宗十分高兴,为他取名祐极,并立为皇太子。但这位皇太子依旧没能逃脱万贵妃的魔掌,没过多久就病逝了,所谓的“病”自然也是万贵妃所为。在万贵妃的高压下,后宫妃嫔要
2023-09-26 12:56:00
万贵妃为何圣宠不衰?因为明宪宗两个生理问题只有她能解决
万贵妃不仅比明宪宗大17岁,还肥胖粗犷像个男人,可是却圣宠不衰,原因是明宪宗身体有难以启齿的毛病,却只有她能治。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宠冠六宫的妃子不少,可是像万贵妃这种条件仍旧能让
2023-02-11 14:29:00
明朝皇储之争:英宗、代宗与宪宗之间的权力角逐
...祖嫡长子),而改立有战功的次子高阳王朱高煦为新一任皇太子。而从太祖到英宗这六代大明皇帝,他们的储君,不是前任皇帝的嫡长子,就是在世最长的庶子,无一例外(开国的太祖不算),如:
2024-02-14 17:48:00
明宪宗身为皇帝,为何独宠与生母同龄的万氏?
...殊,后宫里面年轻貌美的女子,他并不喜欢,反而独宠万贵妃!万贵妃名叫万贞儿,出生于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比明宪宗大17岁。更让人意外的是,万贵妃居然与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同
2023-08-28 12:08:00
明宪宗晚年感叹膝下无子,太监扑通跪倒:您儿子6岁了,在冷宫里
...钰为了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朱见深为被废为夷王。次年朱见济便不幸夭折了,景泰八年正月,在一些追随英宗的大臣的拥护之下,被幽禁的英宗复位。老爹复位
2023-10-25 17:19:00
明宪宗朱见深的结发妻吴氏,做皇后仅一个月就蒙冤被废
...情节均不见于明代官史)。(1487年)八月,宪宗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史称明孝宗。他念及吴氏当年的恩情,把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氏从冷宫放了出来,当作母亲来奉养,下令吴氏的穿着
2023-01-05 19:48:00
大明废后吴氏,成为明宪宗和万贵妃爱情神话中的牺牲品
...入冷宫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一生经历了皇太子、皇帝、瓦剌留学生、太上皇帝再到皇帝多重身份的明英宗朱祁镇到了弥留之际。这位毁誉参半的皇帝临终前废止了后妃殉葬,同
2023-06-11 19:46:00
皇帝因痴情差点绝后,幸好皇后做出这种事才有了后代
...成化五年(1469年),柏贤妃生下皇子,宪宗大事庆贺,将其立为皇太子。但不到一年,这个孩子也不明不白地天折了。朱见深痛苦极了。宫人太监们觉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访,得知果然是
2023-01-03 13:59:00
明孝宗童年很悲惨,从小在冷宫生活,直到6岁才与父亲相认
...次子被取名为朱祐极,在成化七年(1471年)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万贵妃焦躁不安,暴跳如雷,一心要把这个皇太子给搞掉。但就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地方,朱见深还有一个儿子存在。早年,广
2022-12-13 14:1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