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①】45年前这封信,诉尽报国情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5-20 03:2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程瑜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0日 01版)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①】45年前这封信,诉尽报国情

王淦昌(左一)与工作人员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①】

开栏的话

他们很酷,因为要揭晓这个世界的奥秘;

他们很燃,因为要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们很感人,因为默默将国家、民族富强的脊梁挺起……

他们,是科学家!一个在多少人儿时梦想中频频出现的称谓,一个在新中国发展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

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

是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从北斗导航,到高铁奔驰;从“嫦娥”飞天,到“蛟龙”深潜……一代代中国科学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质朴情怀,写下一页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宏壮篇章。

他们,是共和国的基石、底色,是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科技创新,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科学家。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

本报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今起推出《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专栏,让我们走近科学家,诠释科学家精神。

我们期望,在中国科学家那一项项研究、一份份手稿、一声声告白中,读懂他们壮阔的人生,以及浸透其间的精神伟力——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

我们期待,中国科学家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化作创新的激情,奋进的豪情,鼓舞亿万国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拼搏!

1980年1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通讯,讲述一位老科学家入党记。

文章的主角,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同一天,他“年轻”的同事杜祥琬写信向他表示祝贺。5天后,杜祥琬收到王淦昌的回信,“其实这事我早应该奋斗争取,以自己努力不足,以致拖到现在,非常惭愧”。

如此功勋卓著的大科学家缘何“惭愧”?泛黄的信纸上,工整雄健的百余字,如丝丝引线,将故事拉回到45年前。

1979年的那个下午,在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办公室,原子能研究所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王淦昌的入党申请。王淦昌以一口江南口音,介绍着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信念与追求,郑重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一年,王淦昌已经72岁高龄,他“怪”自己应该更努力一点,早一点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他激动地说。

“说这话时王老的嘴唇一直在颤动,他的眼睛应该是模糊了,还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当时的情景,杜祥琬仍历历在目,“那一刻,王老该有多少话想对党倾诉啊!”

虽然心潮澎湃,但面对杜祥琬的祝贺,王淦昌谦虚回应:“希望你和同志们多多帮助,能对党和人民做出应做的事。”

什么是王淦昌心中“应做的事”?

“把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推向前!”为了这个信念,王淦昌隐姓埋名坚守戈壁沙漠17年。冒高温、顶沙尘、住土屋、挤帐篷、喝苦咸水,冒着生命危险现场指挥上千次爆轰实验,见证了中国第一朵“蘑菇云”腾空出世。

“收到信后我既意外又感动,没想到王老那么快就回信了。”已卸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多年的杜祥琬院士感慨。

信里还专门提到:“毛剑琴同志已去伦敦大学进修,闻之不胜欣喜,望她能抓紧时间多学多做,早日归国,为祖国做出大的贡献。”

毛剑琴,正是杜祥琬的爱人。

被这张信笺勾起心底的记忆,正在整理资料的毛剑琴停了下来。“这些都是我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做的研究,获得了好几十项专利,好多项部级奖,还有一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呢,他们中不乏总师、教授!”毛剑琴笑着说。

“王老的嘱托言犹在耳。我清楚自己的使命,国家派我出去是读书、做研究的。我应该早日学成归国!”访学结束,毛剑琴放弃了留在国外任教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国。如今,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材、奉献祖国,她无比欣慰:“我做了最正确的决定,没有辜负王老的期望!”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是爱国,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两弹一星’元勋等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忘我奋斗,为我们树立起一座座科技报国的丰碑,这是中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代代传承、发扬这样的精神。”杜祥琬说。

“向相熟的同志们问好”,信中最后的这句“问好”,又把场景拉回到那一天——

参加支部大会的21名党员,一致举手通过,赞成王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程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0 0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他3次错过诺贝尔奖,与李政道不相上下,为国甘愿埋名17年
...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同行们普遍预测——只要这位科学家继续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奖“非他莫属”。让所有同行始料未及的是,这名来自中国的核物理学家居然“失联”了,媒体根本打听不到
2024-06-25 14:15:00
...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校,为学生们生动讲述了7位苏州籍科学家为祖国事业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们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每一名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这是他10个月来
2023-11-26 18:52:00
...:中国教育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铸就了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展现了高尚人格和优良作风。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具有以
2023-01-12 09:06:00
著名科学家神秘“消失”17年,只为造出大国重器!
...昌逝世‍‍今天 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深藏功与名的伟大科学家01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沧的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日子原本殷实,但不幸的是,王淦昌4岁的时候,父
2023-12-10 12:24:00
贺贤土:我们隐姓埋名,却并不孤独
...腾起。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喜悦还未消散,这批科学家又投身于氢弹研制任务。此时的贺贤土已经成长为一名年轻骨干,承担了氢弹热测试理论研究的相关工作,与实验测试者合作,为热试
2024-02-09 07:02:00
...了王淦昌故居街景云地图V2.0,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通讯员 董瑞志 本报记者 顾秋萍
2023-03-08 02:35:00
...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科学家精神。全书从“目标·方向”“用心·动脑”“质疑·批评”“突破·创新”“勤奋·坚韧”5个方面,生动展示了100位院士在各
2023-09-23 04:11:00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
本文转自:滨城时报滨海科技馆“弘扬科学家精神”红领巾讲解团主题活动开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红领巾讲解员正在自信大方地进行讲解9月17日,“弘扬科学家精神”红领巾讲解团主题
2023-09-18 03:34:00
...”核科普知识竞赛之际,“秦山有约·走进美丽核世界”科学家精神讲座进校园活动走进科学氛围“浓度”超高的杭州市蒋筑英学校。核世界,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原中国核学会科技
2024-06-18 16:19: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