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95后”当红女演员发长文公布病情引发热议。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情况:2019年出现抑郁情绪,2021年感觉身上像有虫子在爬,2023年出现盗汗、惊醒、神经性耳聋等情况,2024年开始出现频繁干呕、眩晕、关节疼、颈椎疼等明显躯体化症状,体重曾一度降到36.9公斤。
什么是躯体化症状?为什么会产生?大众该如何自查、应对?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浙江省中山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裴双义介绍,躯体化症状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压力、紧张或恐惧情境时,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自主的、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往往与情绪症状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通俗来说,就是“情绪过载”后形成抑郁症,再由抑郁造成躯体表现。
“门诊中遇到过很多病人,出现胃痛、气急、头痛、心悸、胸闷等各种情况,跑遍各大科室做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其实,这里存在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问题,就是造成身体不适的根本原因是情绪。当人的心理压力过大时,情绪问题就有可能被‘转化’为身体不适。”裴双义补充道,身体会最先觉察情绪痛苦。当身体无法承受心理情绪上的痛苦时,焦虑、抑郁便开始躯体化,可能会出现这16种躯体化症状:手抖,头痛,习惯性抿嘴和咬紧牙关,失眠,手麻脚麻,出现撕嘴皮、抠掉痂等控制不住的小动作,身体冻结反应(明明一大堆事,身体却完全动不起来),胃疼,脑雾(大脑好像停滞了,集中不了注意力),报复性消费,耳鸣,头重脚轻,胸闷心悸,浑身酸痛,喉咙有梗塞感,极度疲劳不想动。
裴双义提醒,当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上述躯体化症状时,有4种应对方法: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穿越情绪迷雾,找到问题症结;适度运动可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人心情愉悦,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酒精、咖啡因等摄入,尽量保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入睡和起床,规律的作息有利于帮助身体内分泌系统保持平衡,减少因激素紊乱引发的躯体化症状;定期释放情绪,试着把内心的感受说给信任的人听,如果无人可说也可以选择写“情绪日记”,把每天的感受、经历、情绪变化写下来,有助于梳理、释放情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6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