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镇闽议稿》记载铜山水寨布防
清光绪《漳州府志》记载俞公严明治军
明代铜山海防图(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藏本)
俞大猷像
四库全书《纪效新书·福船说》
⊙黄辉全 文/供图
东山岛地处福建南部海疆门户和闽粤陆路交通咽喉之要,有“海上锁钥”之誉,历史上为闽海军事防御要地。作为海上的第一道防线,铜山水寨守卫着海上要冲,起着陆地藩篱和控制海道的重要作用。
抗倭战略 大放异彩
明朝甫建,朱元璋即着手海防建设,构筑起海岸防卫武装,确立了巡洋制度,形成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海洋、近海、海岸三个纵深层次的海防体系,真正实现了拒敌于海上。
嘉靖年间,明朝的海防经历了一个转折。从正统朝到嘉靖前期,由于朝政的懈弛,再加上这一时期倭寇的入侵相对较少,海防压力减轻,以致武备日渐失修,海防体系不断弱化。在整个沿海地区,卫所空虚,军队缺额严重,战斗力急剧下降,不能歼倭于陆上。水军减少,船舰破损,“浙闽海防久惰,战船、哨船十存一二”,无法阻敌于海上。明前期所建立起来的海陆结合的防倭体系已难以为继,单凭传统的陆地作战能力来应对擅长小股作战、神出鬼没的倭寇显然很是被动,以至于“水寨移于海港,墩堡弃为荆榛,哨船毁坏不修”的不良事件频有发生,而且“水兵仅存三分之二,又大半贴驾军兵,人无固志,官难约束,望其乘风破浪,鲸鲲于海外,不亦难哉”。
在这特殊的背景与际遇下,这就使得明廷必须重视加强海防,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调派俞大猷出任广东总兵。具有前瞻性的俞大猷在长期的抗倭过程中,通过对倭寇作战特性、规律的总结,以及对前人海防思想、经验的借鉴,发现“倭奴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意识到了海防对于明朝的重要性,并在明初海防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提出“海防必先防海”“御敌于海上”的海防战略思想,主张在海上歼灭倭寇,不给敌人登陆的机会,“大洋虽哨,而内港必防;内港虽防,而陆兵必练;水陆俱备,内外互援”。在海洋、港湾、内河设置三道战线,层层防御、步步围堵、以长制短,使之制胜于无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海上防御和海战取胜的关键因素,靠的是船坚炮利,即“大抵海战,以船为急”“盖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并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历代征倭文献考·戡平倭患时代》这样记载:“俞大猷杀倭寇及海贼无虑数百万,藉楼船为多,尝言海战无法,只在知风候,齐号令,以大胜小,以多胜寡耳。”也正是凭借这一海防战略思想所营造的海防体系,让俞大猷在明朝抗倭战争中大放异彩。
铜山海防 运筹帷幄
明洪武年间,铜山水寨风信地“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险阨所系匪浅浅也。况倭船自浙趋闽所必由,宜严遏其冲,并绝惯徒之勾引接济者,则有以控八闽上游之势矣”。可见铜山水寨地理位置险要,居福建南部海疆门户和闽粤陆路交通咽喉之要塞。
俞大猷深谙漳州镇海卫所、水寨地理条件和倭寇海上活动情况,适时调整海防军事布防,以施行有效打击。对水寨战区的地理条件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参与海战人员的部署、战船之间的协调配合、旧制度的改革,都有他独特的见解。他在《正气堂集·卷十》指出:“漳州出兵地方共可募兵一万名,月港、海沧、乌屿、牌头、双屿、长屿、元钟、梅岭、六鳌、铜山、赤石、太仓、井尾。”“漳镇二卫所分及在外,元钟、六鳌、铜山、诏安四千户所,各千百户五员,就嘱本指挥管领。然后令各千百户每员于前项出兵去选募捕盗十名……”在兵书《镇闽议稿》中,他浓墨重笔阐述铜山水寨重要性、水寨信地调整划分、兵船修造管理、防御防备等。如开篇“计开”便点明:“处险要应用士兵若干,某处稍缓应用士兵若干。烽火门与温海相连,铜山与潮海相连,不时有彼方贼船入犯,险要为最,故二寨土著军兵汛毕之后,不宜尽掣。然不但二寨为险要,浯屿能遏漳州沿海之盗源,尤为险要之区……”“诏安与潮州相远,潮之山贼少有由诏安入犯。昔年张琏诸贼盘结于饶平县山中,往往由平和县路入犯。自张琏剿灭之后无是矣,故陆路不用设兵以防之。”
水寨作为海上巡哨船只停泊港口和支撑点,也是驻兵防守要地。水寨间的海域划分防御范围“信地”,设驾舟巡逻、作战“游兵”。俞大猷对水寨旧规和水兵留戍制度进行改革,其中改革后的水寨信地:“南日上哨至松下,下当哨至崇武,与浯屿会哨;浯屿上哨至崇武,下当哨至镇海澳,与铜山会哨;铜山上哨至镇海浯屿,与浯屿会哨,下当哨至潮州南澳。”
“铜山水寨大小兵船宜照旧修,备防守不可拘于收汛。浯屿兵船宜整搠,一半听候策应铜山。秦经国所部兵宜发福河船,大三只,中五只,小六只,照依。近议只策应浯屿,又元钟澳决不可泊兵船,势小则贼船忽然而至,难以抵敌。势大则港路多、浅,一时出船不及,故大势兵船只宜屯泊于铜山,与浯屿声势相连,自有虎豹在山之威也。”
隆庆初年,海盗曾一本、林道乾在南澳设营扎寨,勾结倭寇,劫掠闽、粤,势益猖獗。隆庆三年(1569年)6月,明廷下决心予以剿灭,命闽粤省兵分三路,广西总兵俞大猷率新造战船由福州北茭港出发,福建总兵李锡率战船120艘亦由福建出发,广东总兵郭成率澳门及粤省征调的大小鸟船170余只由广东出发,驰赴粤闽交界的铜山。排除各种干扰,招募福兵,驾用福船,配合广东总兵郭成的广兵广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铜山、南澳等地小战,及悬钟、柘林、莲澳三大决战,生擒曾一本,斩首五百余级,终于消灭横行于漳、潮的曾一本海盗团伙。《洗海近事·序》:“贼尽为擒矣”“积氛于是荡涤”,闽粤海疆“为之清明”。“摧其坚,挫其锐,沉其舰,虏其枭獍,则尽俞公也”,论功“独首”。明·郭棐《粤大记》载:“五月十二日,一战于铜山,胜之。六月十二日,再战于玄钟澳,又胜之。二十六日再战于莲澳,大胜之,生擒贼首曾一本,党伙数千悉除……然俞大猷建议造舟于闽,身任其事,竟以收功,其算多矣。”《洗海近事》载:“今大猷等统领舟帅,会合闽师,始战于铜山,贼已丧败而走;再攻之柘林,尚期首从尽歼。”最终曾一本败亡。战后,俞大猷将船拨给各水寨防守,并准许海商造船运货,民间出现“相率造船,趋利者如市”的大好局面。
屡建奇功 名震八方
隆庆四年(1570年)添设浯铜、海坛两个游兵,使之形成水寨与游兵之间有巡守,水寨有会哨,巡洋军讯以海中岛屿为中心,联点成线、梭织成面,有效地控制着整个福建南部海疆门户。
俞大猷所统辖的闽地“漳泉之兵”,“严禁戒肃而约束明,卒伍无敢喧于闾”,是一支纪律性非常强的部队。明·王慎中《肤功遗爱碑记》展现了俞公的治军风采以及普通百姓对他的深切爱戴:“今守备俞公之至吾地,严禁戒肃而约束明,卒伍无敢喧于闾。吾安吾栖而治吾耨,作息循旦暮之候,而不知兵在吾境。”
俞大猷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中从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到隆庆三年(1569年)这21年间,经历大小战役百余次,终使“百年积寇尽除”,积累了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他“进攻退守,各有成法”;在选兵用兵上“兵贵精不贵多,练兵则先练一人,其一人已精,以教十人无难也”。他为将持重,临阵有制,用兵如神,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苦。他所带领的部队,是一支“未素教之兵”,又无钱财来“恣士之所嗜”的威武之师。《明史》称:“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世宗实录》赞:“大猷为人廉而好施,能折节于下士。至扬历东南,大小百十余战,所向无不剿灭,而沉机持重,不期目睫功,有古大将风云。”可谓不吝褒奖之词。
俞大猷将毕生心血浓于《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镇闽议稿》《续武经总要》等军事和武术著作,连同诗文汇编成《正气堂集》十六卷留与后人。作为军事家,俞大猷以其一身好武艺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的战略战术,击溃安南入侵,扫平闽粤山贼,歼灭倭寇海盗,大败北虏骑兵,为捍卫国家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