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二维高性能浮栅晶体管存储器研究获进展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9-19 06:5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据新华社电 记者9月18日从华中科技大学了解到,该校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翟天佑团队在二维高性能浮栅晶体管存储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研制了一种具有边缘接触特征的新型二维浮栅晶体管器件,与现有商业闪存器件性能相比,其擦写速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均有提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浮栅晶体管作为一种电荷存储器,是当前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发展的核心元器件。然而,当前商业闪存内硅基浮栅存储器件所需的擦写时间在10微秒至1毫秒范围内,远低于计算单元CPU纳秒级的数据处理速度,且其循环耐久性约为10万次,难以满足频繁的数据交互。随着计算机数据吞吐量的爆发式增长,发展一种可兼顾高速、高循环耐久性的存储技术势在必行。

二维材料具有原子级厚度和无悬挂键表面,在器件集成时可有效避免窄沟道效应和界面态钉扎等问题,是实现高密度集成、高性能闪存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在此前的研究中,其数据擦写速度多异常缓慢,鲜有器件可同时实现高速和高循环耐久性。

面对这一挑战,翟天佑团队研制了一种具有边缘接触特征的新型二维浮栅晶体管器件,通过对传统金属-半导体接触区域内二硫化钼进行相转变,使其由半导体相向金属相转变,使器件内金属-半导体接触类型由传统的3D/2D面接触过渡为具有原子级锐利界面的2D/2D型边缘接触,实现了擦写速度在10纳秒至100纳秒、循环耐久性超过300万次的高性能。

“通过对比传统面接触电极与新型边缘接触,该研究说明了优化制备二维浮栅存储器件内金属-半导体接触界面对改善其擦写速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有重要作用。”翟天佑说。

该研究为发展高性能、高密度大容量存储器件提供了新思路。(侯文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9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多团队联合攻关设计量子效应掺杂范式,突破二维平面晶体管集成维度限制
...们得到了高迁移率、高开态电流和开关比、低回滞的 p 型晶体管,推动了二维半导体电子器件的应用发展。这种不破坏沟道材料的简单掺杂方法,通过范德瓦尔斯界面耦合的方式,来调控二维半
2024-05-31 14:21:00
内存制造技术再创新,大厂新招数呼之欲出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DRAM的基本结构。DRAM单元电路由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组成,晶体管负责传输电流,使信息(位)能够被写入或读取,电容器则用于存储位。DRAM由被称为“位
2024-06-29 10:05:00
...文转自:科技日报重新定义数据处理的能源效率具有千个晶体管的二维半导体问世【总编辑圈点】科技日报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
2023-11-14 01:26:00
二维场效应晶体管的三维集成
在计算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这一产业发展的规律被称为摩尔定律。然而,随着近年来晶体管的尺寸趋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的进一步发展对半导体工程师来说是一场噩梦,因为
2024-01-17 10:42:00
仅1纳米厚度也能阻止电流泄漏,上海科学家创新蓝宝石介质显著提高芯片能效
...降随着电子设备不断小型化和性能要求的提升,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持续增加,尺寸也日益缩小。然而,当传统的介质材料厚度减小到纳米级别时,其绝缘性能会显著下降,导致电流泄漏。这不仅增
2024-08-08 09:27:00
如果你的大脑可以模拟,会发生什么?
...家也许都耳熟能详。不过,在一颗芯片上已可集成800亿个晶体管的今天,这一“定律”还能适用多久,业界不无忧心。为芯片革新寻求增加晶体管数量之外的可能,在追求更高性能的同时尽量满
2024-05-09 15:21:00
三星2nm工艺抢得先机?已收到日本AI公司的芯片订单
...量产了SF3E(3nmGAA),引入全新的GAA(Gate-All-Around)架构晶体管技术。根据之前公布的计划
2024-02-20 10:06:00
通往万亿晶体管芯片,关键技术揭秘
...01)作者 | ZeR0编辑 | 漠影到2023年,在1颗芯上集成1万亿个晶体管。——这是英特尔最新公布的“小目标”
2022-12-17 01:00
中国科研机构联合创制无疲劳铁电材料
...铁电疲劳。基于双层二硫化钼滑移铁电材料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供图以双层二硫化钼二维材料为代表,该研究团队通过化学气相输送(CVT)法制备了双层二硫化钼铁
2024-06-07 17:03: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