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09 18:37:00 来源:戏说三国

提到后主刘禅,对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个无能昏庸之辈,刘备耗尽一生心血的基业,就败亡在他的手中,并且还在投降后,说出了“乐不思蜀”的混账话。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刘禅实际上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不仅深藏不露,并且颇有手段,总之绝对不是一个庸才。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比如,在诸葛亮去世后,对于刘禅先后杀了三个蜀汉重臣这件事,有人就认为这是刘禅高明手段的一种表现。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刘禅又是为何在蜀汉缺乏人才之际,非要杀掉这三人呢?

其实吧,刘禅杀这三个人,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因为这三人作死作出了天际,最终逼得本性淳厚的阿斗,都要杀之而后快。

被刘禅杀掉的这三人位蜀汉重臣,分别是车骑将军刘琰、安汉将军李邈和中军师杨仪。

单从这三位的官职来看,可以说他们均是身居高位,而他们能坐上这样的官位,说明这三人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

并且,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汉内部可用之才并不是很多,而这三人都是刘备时期留下来的老臣,且都亲身经历了蜀汉的建立,虽不说个个独当一面,但至少也是个人才。

不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还是先后杀了这三人,莫非刘禅傻了吗?

实际上并不是,刘禅虽说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也谈不上是那种昏庸到滥杀无辜之人,况且,刘禅历来就有“仁爱”的美誉,这样一个人,肯定不会胡乱杀戮朝中官员。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所以,刘禅杀他们,肯定是有理由也有原因的。

而要说到刘禅用什么理由去杀他们,就需要先说一说这三个人到底干了什么事,以至于老实憨厚的刘禅都不惜用杀人解决问题。

按照这三人所干的蠢事等级高低,我们先说一说车骑将军刘琰。

刘琰祖籍豫州鲁国,早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刘琰就因钦佩刘备为人,选择了投奔刘备,由于他和刘备是同姓同宗,再加上刘琰本人善于谈论,因此很得刘备器重。

到了刘备打下益州后,刘琰因表现出色,被刘备委任为固陵郡太守。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从上述履历中就可以看出,刘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蜀汉老臣,他从刘备式微之际就开始跟随,一直到蜀汉建立,他都一直忠心耿耿的在刘备身边,这样的人,即使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不过,虽说刘琰的资历够老,但他这个人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那就是说话做事十分的狂妄荒诞。

他的这种毛病,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有点“二愣子”,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因此就瞧不上他人,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指责别人,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然,这种毛病要说大吧,其实也不算大,若是寻常人,那就是无所谓的事,但如果身居高位,那就有些危险了。

毕竟身居高位的人,所说的一句话都可能影响时局,更严重点,甚至还能影响到生死存亡。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恶化担忧,深知刘琰秉性的刘备,在早期的时候,并没有安排他担任太过重要的职务,除了前文提到的固陵郡太守之外,刘琰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充当一个幕僚的角色。

说白了,就是提提建议,参与讨论下国家大事,至于他所提的建议会不会被采纳,那就是另一说了。

就这样,刘琰一路熬到了刘备去世,而刘备一死,刘琰事业上的春天就来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刘禅登基,考虑到刘琰的资历属于元老级别,因此刘禅就封刘琰为都乡侯,同时还让他兼任中军师、后将军,不久之后,又把他从后将军升至车骑将军。

这样一来,刘琰的地位在蜀汉陡然而起,就连当时的李严,也仅仅比刘琰高了一个级别而已。

而身居高位后,刘琰狂妄的性格开始展露无遗,据记载,他在当时十分高调,不管是出行的车马,还是日常的饮食服饰,都奢侈无比,甚至,家里伺候他的小妾婢女,他就养了几十个。

俗话说人狂必有祸,而在不久后,刘琰就摊上了一档子祸事。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刘琰作为随军一同跟随,期间,他看大将魏延十分不顺眼,因此时常就拿话来挤兑魏延,某一次挤兑狠了,魏延和他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而在争吵的过程中,刘琰的老毛病又犯了,说起话来不仅口出不逊,并且还十分荒诞不羁,最终,这件事闹到了诸葛亮那里。

诸葛亮的做法是,对刘琰进行了批评教育,而刘琰呢,在当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声泪俱下地恳请诸葛亮原谅他的狂悖无理,最终,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刘琰送回成都,以免在军中影响军心。

而在回到成都后,刘琰陷入了极度的郁闷之中,他担心诸葛亮会由此对他进行报复。

在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下,刘琰整个人开始变得极端敏感,同时精神上也开始出现问题,经常会神情恍惚,以至于行为失常。

而让刘禅决定杀他的,就是因为在刘琰情绪极度敏感时所办的一件蠢事。

刘琰有个小妾姓胡,人长得相当标志,这年正月,胡氏按照惯例,进宫向太后祝贺新春,而太后呢,一时与胡氏聊得开心,就把她留在的宫中,这一留,就是一个月有余。

一个月后,胡氏回家,丈夫刘琰询问她在宫里干什么,胡氏照实回答,说太后留她暂住,但敏感的刘琰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刘禅贪图胡氏的美貌,所以才找了这么个借口,假借太后之名,实则欺辱胡氏。

并且,越想越来气的刘琰,对着胡氏就是一顿责打,据史料记载,失去理智的刘琰,拿着自己的鞋子,将胡氏打的脸上、身上都是伤。

作为胡氏而言,自己没有对不起丈夫,却无端遭此责打,自然心中气不过,因此在被责打的次日,她就一纸诉状,告到了刘禅面前。

而刘禅呢?看到胡氏的诉状之后,当时就火冒三丈,自己分明对那个胡氏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如今却被刘琰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这换成寻常人都忍受不了,更何况刘禅还是个皇帝,要是传出去,该有多坏的影响。

于是,刘禅下令,将刘琰投入大牢,并安排相关部门好好审问,最终得出刘琰是无端猜测,并且还恶意中伤皇帝额结论,就这样,曾经跟随刘备多年的老臣刘琰,在闹市中被斩首。

刘琰的死,坦白来说稍微有点冤枉,毕竟他没有干什么谋反或者叛逆的事情,不过,刘禅杀他也是无奈之举,再怎么说,这样一个“勾引别人妻子”的大帽子扣在刘禅头上,不管是对于他的声誉,还是对于他在蜀汉群臣中的地位,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只能杀了刘琰以证清白了。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如果说刘琰被杀还有那么一丝丝冤枉的话,那么安汉将军李邈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李邈与刘琰一样,早在刘备创业早期就跟随刘备,不过,李邈初次和刘备见面,双方闹得颇有些不愉快。

建安十九年,刘备拿下益州,原本跟着刘璋干的李邈成了刘备的手下,并担任益州从事。

到了次年元旦时,刘备召开宴会,宴请属下官员,李邈也应邀出席,而在酒席宴中,李邈却当着众人的面,当场差点让刘备下不来台。

李邈当时说,刘璋原本是请刘备来共同来对付外敌的,如今外敌不仅没灭,反而益州落入了刘备手中,所以,刘备这样不顾往日情谊来夺取益州,十分不合适。

话里话外,李邈所说的意思,就是瞧不起刘备这样趁人之危。

好在刘备没有当场发火,而是反问李邈,既然他认为这样不合适,为什么不去帮助刘璋,重新夺回益州呢?

你猜李邈怎么说,李邈居然说到,不是不想帮助刘璋,而是自认为自己实力不足。

这意思就是说,但凡他李邈有能力或者有实力,那么肯定要帮助刘璋赶走刘备,这话搁谁听着都不舒服,刘备同样也不例外。

并且,在当时,有不少人建议杀掉这个出言不逊的李邈,最后,还是诸葛亮为其求情,才让李邈保住了性命。

要知道,诸葛亮当时和李邈并不熟,因此也就没有义务为李邈求情,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让刘备落下一个胡乱杀人的恶名。

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对于李邈是有再生之恩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按理说,有这样的恩情在先,李邈必然应该对诸葛亮感恩戴德,即使不感恩戴德,至少不应该诋毁或者仇视,但实际上,李邈在之后,总是处处与诸葛亮唱反调。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一战。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举兵北伐,同时一改任用老将的惯例,提拔马谡为先锋,由他统领各军前行。

结果,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在街亭来了个惨败,被张郃杀得丢盔弃甲,勉强逃出生天。

街亭的失守,对诸葛亮的北伐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导致诸葛亮的大军没有了落脚点,最终只能是铩羽而归。

归来后,诸葛亮深感自责,同时对此战的主要人员进行问责,而作为最大责任人的马谡,自然是难辞其咎,因此,被诸葛亮下令斩杀。

但就在要斩杀马谡之际,李邈跳了出来,言之凿凿的要为马谡求情。

按照他的说法,马谡虽有罪,但不应该被杀,并且,他还举出了秦穆公不杀孟明而得以强大,楚成王执意杀成得臣,却两代就衰落的案例。

李邈的核心意思很简单,就是希望诸葛亮能容忍马谡这次失误,并放马谡一条生路。

如果马谡仅仅是寻常战役失利,可能诸葛亮也就饶恕他了,毕竟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得理不饶人的主儿,但问题是,马谡这次的失败,让蜀军的北伐计划遭受重大挫折,并且,最重要的是,马谡是诸葛亮举荐的,如果他失利却不杀,难免就会有包庇之嫌。

并且,假设李邈是好声好气的劝谏诸葛亮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他所举的楚成王的例子十分不恰当,分明是在暗中讽刺诸葛亮昏聩无比。

所以,最终诸葛亮并没有听他的,而李邈也因为与诸葛亮意见不和被遣送回蜀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邈对诸葛亮的成见越来越深,而到了诸葛亮去世后,李邈算是彻底爆发出来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在他去世后,李邈向刘禅进言,说诸葛亮独自一人带领那么多精锐部队,即便是他没有不臣之心,但也应该对他有所防备,如今他死了,就应该停止征伐的计划,把边疆将士撤回来,让人民安居乐业。

且不说李邈这番话到底对蜀国有没有好处,单说他在诸葛亮死后如此诋毁,就让刘禅大为愤怒,诸葛亮是谁?是他的相父,是耗尽一生心血为蜀汉壮大的功臣,怎容他李邈如此贬低?

再往深处想一想,诸葛亮在川蜀百姓之间的影响力无与伦比,诸葛武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冲着这一点,刘禅也不能在诸葛亮刚去世就对他进行打击和贬损,不然他的声誉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李邈的言论都触碰到了刘禅的底线,所以,李邈被刘禅关进大牢,最终被斩杀。

李邈的死,充分验证了那一点,就是没能力不是坏事,但没能力却乱说话,靠着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就是最大的坏事了,因此,他的死,纯属咎由自取。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连杀3位重臣,因为这三人把刘禅惹急眼了

除了上述两人之外,最后一个被杀的杨仪,更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的典范。

杨仪这个人,要说能力确实不错,早在他初投刘备时,就针对时局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看法,为此刘备认为杨仪有才,十分地喜欢他。

之后,在刘备称帝的过程中,杨仪更是积极出谋划策,最终帮助刘备登上了皇位,在这期间,虽说算不上功勋卓著,但也称得上劳苦功高。

而到了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作为随军,帮助诸葛亮制定规划,筹措粮草,对于诸葛亮交代的事情,很快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由此深得诸葛亮赞许。

严格来说,杨仪这个人与上述两位本质上就有不同,他有才有识,并且也经历了蜀汉的从无到有,经验上绝对没问题,假以时日,绝对能成长为蜀汉的顶梁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3 16:17: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诸葛亮,诸葛,重臣的资讯:
诸葛亮临终前,刘禅为何一口气除掉3位重臣
...后,将其任命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可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却向刘禅递交了一个折子,诋毁诸葛亮,实际上是想做蜀汉的“曹操”。可是当时诸葛亮的门生几乎占据整个朝廷,这样离心
2024-03-19 15:51:00
蜀国这六个重臣的死,诸葛亮难逃干系,他们都是谁?
三国时期,诸葛亮乃是蜀汉最出名的重臣,他极善计谋,为人忠义,深受众人的敬重。然而在蜀汉内部,也有六个重臣的死和诸葛亮有关,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一、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深受刘备的器
2024-11-03 10:09:00
诸葛亮亲手逼死的蜀汉重臣有哪些
...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可谓生动地诠释了诸葛亮的一生。历史早已证明:诸葛亮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是兴复汉室的一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辅佐刘备开创基业的过程中
2023-07-28 21:38:00
都是托孤重臣,司马懿篡魏,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篡汉?
没错,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托孤重臣,也都是显赫一时的权臣,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先说阴险狡诈的司马懿《新三国》里有两段经典的对话,一段是曹操与司马懿的,一段是曹爽与
2022-12-28 21:58:00
同为托孤重臣,为何司马懿会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公元223年,汉昭烈帝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及李严入永安托孤,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尚书令,两人均为托孤重臣,但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蜀汉政权进入诸葛亮时代。公元239年,魏
2023-08-24 17:18:00
同样是托孤重臣,诸葛亮被刘禅厚待,张昭却被孙权打压!
...的是,公元223年,刘备临终之际,将太子刘禅交给了丞相诸葛亮。对此,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拯救了危亡之中的蜀汉。不过,同样是托孤重臣,诸葛亮和张昭的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一
2024-02-27 07:49:00
李严的失落:从托孤重臣到被遗忘
...败后,生命走到尽头,临终时将托孤之重交予两位重臣:诸葛亮和李严。而李严在此之前,即公元222年,已曾受刘备召见,并被任命为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的职位。此举标志着刘备对李严的高
2024-01-02 18:32:00
为何领衔推举刘备的并非诸葛亮或其他蜀汉重臣,而是马超
...。当时,令人意外的是,领衔推举刘备的并非我们熟知的诸葛亮或其他蜀汉重臣,而是马超。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其势力达到了一个新
2024-10-06 21:40:00
诸葛瑾:三国时期吴国重臣的崛起与影响
诸葛瑾,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政权著名智多星诸葛亮的兄长。与弟弟选择不同的是,他颇为仰慕孙权的才华,因此决定为孙权政权效力,与诸葛亮走上了一条相互对立的道路。他为人豁达大度,心胸
2023-11-09 04:37:00
...的问世,后人对于其中谋士最为崇拜的应该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了,而诸葛亮一生的生死对手就是司马懿,然而这一切不过是经过小说的渲染才形成的,真正的史实与小说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其
2024-05-20 07: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