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31 01:1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南京天光所研究员李正阳三次登顶南极冰穹A开展科考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李正阳在南极海拔最高点昆仑站。受访者供图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李正阳与南极昆仑站近红外望远镜合影。受访者供图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不断奔向最远的南方。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到秦岭站,南极考察站的“中国范儿”,见证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卓越成就。

作为这一伟大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正阳深感意义非凡。2011年、2014年、2023年,他曾三进南极最高点——昆仑站,三次登顶南极冰穹A开展天文科学考察,是该学科方向执行南极现场任务次数最多的两人之一。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南京青年主题活动暨“谱写极地青春华章 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科技之光青年讲堂上,李正阳被正式聘为江苏省“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成员,并以《站在南极之巅看星星》为题,分享了他在南极科考的难忘经历与科学家精神。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

初次踏足南极,热血铸就科研梦想

李正阳的南极科考之路始于2011年。

当时作为在读博士研究生的他被选派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主要负责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在南极高原最高点的安装和光学调试任务。“那会儿年轻气盛,无所畏惧。”谈到第一次去南极科考的经历,李正阳依然可以回想起当年的“热血”,“外界环境越残酷,我觉得越有挑战性。”

南极大陆平均冰厚2000多米,海拔4100米,只有0.5个大气压,严寒大风是常态。挺进冰穹A需要在雪面上行进1260千米,而天文科学考察现场执行在极昼期间开展,工作温度低至-40℃,工作窗口仅20天。

李正阳不仅要面对极寒缺氧的恶劣环境,还要承受任务的巨大压力。他回忆,有关望远镜的工作都在户外,调试精密仪器时经常需要摘掉手套,“触碰金属时会有冰冻的刺痛感,极易冻伤”。

“第一次去南极,对于我来说方方面面都是挑战。”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酷寒,将近5000米的高海拔使得呼吸困难,60天不能洗澡,只能吃快速食品,暴风雪、白化天和冰裂隙随时威胁着生命安全……对于李正阳来说,那段时间,他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近乎极限的严峻挑战,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他常说,“要把工作的每一天都当成当季工作的最后一天”,怀揣着这个信条,李正阳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强调在现场工作“不留遗憾”,最终和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在冰穹A成功安装我国首台可远程控制自动跟踪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

这台望远镜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在南极天文观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为后续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出征南极,独自挑战极限任务

2014年,因为在第一次南极科考中的杰出表现,李正阳又被选派参加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再次远征南极内陆。

这一次,他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独自承担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的光学系统安装与准直工作。

其间,李正阳由于长期暴露在南极极强的紫外线下,导致他的脸黝黑,局部脱皮,干裂疼痛;缺氧条件下,举步维艰,体能消耗巨大,体重减轻了10公斤,再加上长时间呼吸零下40摄氏度的空气,导致咳嗽不止。第二次对于他来说,更难受的其实在心理上。160天左右的科考周期,让他与家人分离。“那时候跟老婆开视频,一岁半的女儿会亲手机屏幕,长时间地喊爸爸。”李正阳回忆。

面对身体、心理上的双重挑战,李正阳仍不辱使命。

经过连续23天的艰苦奋战和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完成了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的光学系统安装与准直工作。这台望远镜的成功运行,为我国在南极地区开展高质量的天文观测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力波探测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次南极之行,不仅让李正阳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研发近红外望远镜

填补南极观测空白

在我国南极昆仑站,一台“不怕酷寒、不怕霜冻、不怕吹雪”的近红外望远镜正仰望苍穹,探索宇宙奥秘。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该望远镜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实验。

首次成功运行的这台近红外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李正阳负责该装备的研发、安装调试及白昼观测等工作。这也是他第三次进昆仑站。

寒冷干燥的气候、清洁稳定的大气、长达3个月的极夜,使得冰穹A地区成为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址。李正阳说:“我们这台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

为确保望远镜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地区稳定运行,他们在南京建造了一个零下80摄氏度的实验室。“南极地区有时会突然刮起大风,扬起‘地吹雪’,造成设备卡死。”李正阳说,该望远镜应用了自主研发的耐低温光学镜筒、全密封直接驱动电机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

从最初胸怀“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到如今面对更年轻的一代“升腾起强烈的责任感”,回顾自己的南极科考之路,李正阳感慨万千。他说:“南极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和地球的变迁。虽然环境恶劣、工作艰辛,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梦想和决心。”展望未来,李正阳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天文学研究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0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月28日,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我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该望远镜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实验。研
2024-03-03 04:16:00
首套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其优越的天文观测条件。进入极夜后,无人值守的近红外望远镜将通过远程控制与在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协同开展时域天文学观测,填补昆仑站近红外观测空白。昆仑站近红外望远镜的
2024-02-21 21:23:00
...,考察队员在我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安装并运行一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冰盖之巅”,这台“不怕酷寒、不怕霜冻、不怕吹雪”的近红外望远镜正仰望苍穹,探索宇宙奥秘。海拔4087米的昆仑
2024-04-10 17:31:00
震撼!在南极“冰盖之巅”仰望苍穹
...,考察队员在我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安装并运行一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冰盖之巅”,这台“不怕酷寒、不怕霜冻、不怕吹雪”的近红外望远镜正仰望苍穹,探索宇宙奥秘。海拔4087米的昆仑
2024-04-10 12:08:00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成功测定全年空天观测
...其优越的天文观测条件。进入极夜后,无人值守的近红外望远镜将通过远程控制与在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协同开展时域天文学观测,填补昆仑站近红外观测空白。此外,昆仑站是世界上
2024-02-28 06:04:00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南极内陆开辟新的观测波段
...通讯平台和三套台址监测设备,维护调试了南极红外双筒望远镜,并首次获得了近红外J、H双波段观测图像,同时还首次开展了南极内陆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科考队员在望远镜塔架上工作。本次
2024-03-01 14:04:00
新华鲜报|行程8万海里:“雪龙兄弟”带回来什么?
...这次尤其多。在内陆腹地,测试和应用自主研发的近红外望远镜、可移动太赫兹望远镜系统、南极无人值守智慧能源系统等。在大洋考察中,生态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是自主研发。在秦岭站建设现
2024-04-16 20:48:00
“雪龙”号凯旋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有何收获?
...通信平台和三套台址监测设备,维护调试了南极红外双筒望远镜,并首次获得了近红外J、H双波段观测图像,同时还首次开展了南极内陆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2024-04-16 02:56:00
极地科考未来如何继续“破冰”
...究的绝佳场所。除了工作在可见光到射电波段的几座大型望远镜之外,南极还有一座利用天然巨冰建造的中微子观测站。南极洲还是地球上著名的陨石宝库,降落在南极大陆的陨石被冰雪包裹,并在
2024-05-22 05:21: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江西热敏灸机器人获批上市 赋能百亿产业链提速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李芳)10月9日,省药监局正式批准热敏灸机器人第二类医疗器械上市。这标志着江西热敏灸产业进入数智化时代
2025-10-17 07:10:00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无人机、运动相机迎来降价潮!近日有市民发现相关热门产品价格跳水,记者走访了解到,我市多家大疆授权体验店中
2025-10-16 08:38:00
助力视弱群体畅行 公交视弱辅助系统“喊”您上车
视弱人士庄先生在公交视弱辅助系统的帮助下乘车。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江安娜) “我们先找到并打开公交App
2025-10-16 08:38:00
10月15日晚,福州金融街商务区“亮灯”,迎接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
2025-10-16 08:59:00
近日,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缺陷智能辅助评判系统”,顺利完成准确率测试。本次测试中,该系统总计检查了210张油气长输管道环焊缝射线检测底片
2025-10-16 09:03:00
当“遇到问题先到社交媒体上搜索”成为一代青少年的本能反应,当班级群、兴趣圈与直播平台深度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交网络正构成这代“数字原住民”成长的基本环境
2025-10-16 09:16:00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模型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与泛化能力,正深刻改变医学领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与此同时,以聚类分析
2025-10-16 09:57:00
人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账号已不再回收
10月15日,“微信派”微信公众号发布最新一期播客,聊到了“真的很多人不发朋友圈了吗?”“人去世后,朋友圈会被回收吗?”等话题
2025-10-16 10:13:00
日日佳携手企知道,共同推动智能显示技术科技创新
近日,深圳日日佳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日佳”或“公司”)正式签约入驻企知道科创空间。作为专注于TFT-LCD模组制造的细分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5-10-16 10:18:00
汽车测评 全球协同 | 解码C-NCAP——护航公众出行安全
当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升级为承载多元需求的“出行载体”,是什么力量在守护这场变革的安全底线?2025世界NCAP大会即将在中国上海启幕
2025-10-16 10:50:00
花田玑密入选“2025山东省优秀兴农电商企业案例”
2025年10月16日,由山东省商务厅主办的“数商兴农庆丰收暨九九网购节”电商促消费活动在青岛莱西市人民广场隆重启动。花田玑密品牌创始人
2025-10-16 10:53:00
香港金管局公布生成式AI沙盒名单,蚂蚁数科入选技术合作伙伴
10月1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与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第二期生成式AI沙盒参与者名单。蚂蚁银行、中银香港
2025-10-16 11:24:00
卢伟冰官宣REDMI K90系列明天见!不排斥和小米直接竞争
10月16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微博正式官宣,REDMI K90系列明天见。他发文透露,本次发布会是小米手机业务在旗舰新品发布季的第二篇章
2025-10-16 12:00:00
从2019年首届举办至今,VR/AR产业博览会已成为虚拟现实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盛事”,不仅是展示最新产品与技术的窗口
2025-10-16 12:07:00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各领域深度渗透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025-10-16 1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