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各领域深度渗透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李晓光、牛春莉团队开展的“AI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深度拓展与育人模式革新研究”,通过理论建构、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系统探究了AI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成效及问题,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目标
(一)时代背景与政策支撑
当前,AI 技术应用已从工业、金融领域延伸至教育领域,2023年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依据。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对互动性、个性化教育需求强烈,传统单向灌输式思政教学面临吸引力不足、深度参与率低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思政课到课率达92%,但课堂深度参与率仅63%,教学形式与学习需求存在显著鸿沟。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
研究核心目标是解决三大关键问题:厘清AI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边界与可能性、揭示技术应用中的结构性矛盾、设计可操作的融合路径。采用“理论建构—现状调查—问题诊断—对策开发” 四维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建立理论模型,对全省6所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分层抽样(回收有效问卷395 份,深度访谈24名师生与专家),并跟踪3所AI应用典型院校,最终形成“技术适配度—教育有效性—伦理合规性” 三维评价体系。
二、调研对象与应用现状
(一)三大核心调研群体特征
思政教育工作者群体:涵盖专职教师、辅导员、学工干部,呈现“梯队化年龄结构+多元化学科背景”特征。技术应用分化明显:42%教师认为AI工具操作复杂,31%担忧技术削弱师生情感互动,但86%辅导员希望获得AI辅助心理疏导、舆情分析等专项培训;同时,75%以上教师强调AI生成内容需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体现高度政治敏锐性。
大学生群体:数字素养高但内部差异显著。92.6%学生接触过教育 AI 产品,文科生对 AI 辅助思政学习的接受度(78.3%)高于理科生(65.1%);应用需求分层明显,低年级关注学习路径规划,高年级依赖文献检索与观点分析功能;89.2%学生通过手机端访问思政平台,日均活跃于 18:00-22:00,但碎片化学习导致概念理解深度不足,73%学生在价值观判断上更倾向教师人工指导。
AI 应用高校案例:省内多所高校已开展实践。河北工程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搭建思政学科资源平台,涵盖知识图谱、全景游学等板块;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引入思政云课堂,集成精品视频课、红色电影等资源;保定理工学院综合多类思政数据库,依托权威专家构建课程体系,为 “三全育人”提供支撑。
(二)AI技术应用的四大维度
当前AI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集中于教学辅助、内容生产、学情分析、互动反馈四方面,呈现“梯度化深度+交叉化学科特征”。
教学辅助: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广泛用于课堂互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提升红色教育沉浸感;
内容生产:AI工具基于党史文献自动生成可视化时间轴、互动案例,区块链技术用于诚信教育,形成不可篡改的品德档案;
学情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提前识别思想动态波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
互动反馈:24小时智能问答系统缓解教师答疑压力,情感计算技术通过面部表情识别分析学生课堂接受度。
从应用效果看,技术介入使思政课堂到课率平均提升 23%,理论知识点记忆留存率提高18.6%,但价值观内化程度仍缺乏有效测量手段,且本科高校技术应用水平普遍高于高职院校。
三、调研发现:成效、问题与认知差异
(一)主要应用成效
教学方式革新: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准确率提升27%,自适应测试系统使专题学习效率提升40%;
评估精准化: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作业批改系统可识别理论表述逻辑漏洞,学习分析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精准诊断”;
资源供给效率提升:AI 辅助教师制作教学案例、生成时政分析报告,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智能推荐算法使资源利用率提高25%。
(二)突出问题与挑战
技术适配性不足:部分AI系统仅能完成基础问答,对抽象概念解析准确率(62%)远低于专业课(89%),应对尖锐社会问题时易出现逻辑混乱、立场模糊。
数据孤岛现象:78%高校存在思政数据分散存储问题,学工、教务、网络平台数据未打通,制约个性化教育实施。
师生接受度失衡:45岁以上教师仅23%能熟练使用智能工具,而学生接受度达 87%,且32%学生反映AI推送内容同质化。
伦理与政策风险:算法偏见可能引发价值观偏差(西方价值观内容误推率5.7%),17%受访者担忧思政教育“去人性化”;现行政策对AI应用边界界定模糊,78%院校在数据采集、内容审核上存在制度空白。
供应商专业度不足:60%服务高校的AI企业缺乏教育行业经验,产品与思政教育规律脱节。
(三)师生认知的三大差异
技术接受度差异:67%教师认为AI仅适用于基础功能,对价值塑造持保留态度;学生对AI接受度高出23个百分点,但对算法偏见警惕性不足。
应用预期差异:82%教师将内容安全审核列为首要条件,76%学生更关注个性化学习体验,如“根据阅读习惯推荐思政读物”。
互动方式偏好差异:教师多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集中用于课前预习;学生则期待AI介入课后反思、实践评价全流程,甚至建议参与入党积极分子考察。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
(一)构建深度融合路径
建立“高校主导—企业协同—师生参与”三方共建模式:高校负责目标设定与内容把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师生通过反馈优化系统;设立专项经费建设AI思政实验室,培养 “懂教育+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构建“技术性能—教育效果—伦理合规”三维评价体系,形成“设计—实施—评估 —改进”闭环。
(二)优化内容推送机制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学生动态标签体系(含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等6维度);将思政课程解构为知识点单元,配套多形态数字资源;推行“三三制”推送规则(30%自主订阅、30%数据匹配、40%教师精选),建立实时效果监测与人工审核双闭环。
(三)完善风险防控与审核机制
技术层面,构建思政领域专业语料库,采用多模态审核技术过滤不良内容;管理层面,设立AI内容审核小组(思政专家+技术人员),建立内容追溯与应急响应机制;伦理层面,制定AI应用伦理准则,禁止不当思想引导,保障学生数据隐私(采用加密、匿名化技术,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
(四)提升教师 AI 素养
构建分层次培训体系: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提升教师技术认知,开发智能备课、数据分析等实操课程;将AI应用能力纳入职称评聘,设立专项课题资助创新实践;搭建校际AI思政实践共同体,共享案例经验;联合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深化技术场景理解。
(五)强化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
保留必要人文交互空间,如敏感话题转交教师处理;避免“信息茧房”,通过人工精选内容拓展学生认知;采用“技术呈现+人文解读”双轨模式,如虚拟现实场景搭配讲解员价值提炼,确保技术服务于育人本质。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局限性
样本覆盖以本科高校为主(职业院校占比不足15%),结论普适性受影响;数据采集集中于2023—2024学年,未充分反映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的动态影响;对虚拟仿真实践、智能舆情预警等新兴场景探索不足。
(二)后续展望
扩大样本范围(补充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延长研究周期至3—5年(覆盖技术迭代周期);深入探索6类新兴应用场景,开发思政教育AI成效量化评估模型;加强教育技术学、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学科融合,攻关价值引导与算法中立性的矛盾调和问题。
综上,该研究表明,AI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革新提供了全新可能,但需在技术适配、风险防控、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推动从“工具应用”向“模式创新”跨越,最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思政教育范式。
(河北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编号HBSZKT-202501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7 0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