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巴中日报
图一:在市场里卖菜的老人不懂移动支付,只收现金。
图二:志愿者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图三:银行工作人员向老人普及征信保护知识。
图四:青年志愿者开展“科技助老”智能手机培训。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牟柯 文/图
扫码支付、线上预约、网上挂号……在当下的智能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在被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着,原本给生活带来便利的技术,却成为一些老人难以跨越的“沟壑”:不会开视频、不会使用导航、不会用微信、不会网约车、不会移动支付……对于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却格外困难。如何让老人不在智能时代“掉队”,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A、现象
不懂移动支付 卖菜老人很无奈
“老人家,你有微信或支付宝收款码吗?我把菜钱扫给您。”“不好意思啊,你能不能付现金给我?”7月5日,记者在巴城北门临时市场看到,一位女士购买了4根玉米后准备付款,摊主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由于该女士未带现金,老人也没有收款码,只好将菜钱扫给旁边摊位的摊主。
在此卖菜的大部分是老年人,摊位上摆放着自家种的蔬菜或水果,有的挂了收款码卡片,有的背着小包放现金。其间,有老人没有收款码,买菜的市民未带现金,最终难达成交易。
“这些菜都是我自己种的,用的儿子的收款码,钱不多,每天也就二三十元。他们年轻人工作忙,每天问他们要也不好意思,就算了。”在巴城肖家巷菜市场,一位卖菜老人说,自己出来卖菜也想挣点零花钱,希望大家最好给现金。
在城西市场、东城农贸市场等地,记者走访发现,一些来自郊区的菜农,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少老人用的是子女的收款码。
市民王娟说,外出购物时会特意带点零钱,就是为了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提供方便。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已经覆盖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那些销售自产蔬菜瓜果的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不懂移动支付功能,常常感到很无奈。
不会用智能手机 操作起来手忙脚乱
随着时代发展,有不少老人纷纷“追赶”潮流,用上智能手机;也有部分老人对智能手机的各项功能“一窍不通”。
去年年底,市民张玉贵买了两部智能手机,作为新年礼物送给父母。两位老人虽然像小学生一样努力学习如何操作,但折腾了好些天,只能勉强接打电话,对其他功能只能“干瞪眼”,即便临时学会了,但不久就忘记了,时常为此犯愁。“父母一直在老家住,我们平日工作忙,只能周末抽时间回去教他们。”张玉贵说,好几次父母打来电话说手机坏了,等他赶回老家发现,要么是在操作时不小心把手机开启了“飞行模式”,要么是关了网。
无独有偶,不少市民表示,父母的智能手机很多时候在家里成了“摆设”。市民王君说,今年母亲节那天,他在外出差,便给母亲微信转账500元让她去买东西,然而母亲不知如何接收,也没有绑定银行卡,最终钱被退了回去。“后来,我把钱转给我大姐,让她去银行取现金给母亲。”王君说。
“我外婆喜欢玩智能机,但大部分功能都不懂。有天晚上,我给她开视频,开了十几次她都没接上。”市民小佳说,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真还有些难。
不懂智能设备 出门时常遇尴尬
如今,不少医院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功能,对于年轻人来说,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挂号,还能看到哪位医生哪天坐诊。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巴州区梁永镇张大爷,今年75岁,7月初因膝关节疼痛,独自一人到巴城看病,却被告知当天骨科医生的号已经挂满了,只能挂第二天的。“我不懂智能手机,也不晓得可以在网上挂号,就算晓得也不会操作。”回家的路上,张大爷的内心满是无奈。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部分老年人不会操作银行ATM机。7月4日,记者在巴城巴人广场附近的中国建设银行ATM机前看到,一位老人拿着银行卡,在机器前比划了好久,不知插入哪个插口。这时,旁边的年轻人提示他,芯片要朝内,然后插入插口。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以及旁人的指导,该老人将卡放进机器,输入取款密码时,老人又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前是我女儿帮我取钱,最近女儿没在家,我就想自己来试试看。”老人说,好在有热心人帮忙,完成了这次取款。
B、措施
金融机构:多措并举提高“适老化”服务水平
银行是不少老人经常去的场所,面对越来越智能的设备,不少银行采取了一些措施,更好协助老年人办理业务。
7月6日上午,75岁的李帮福和老伴来到达州银行巴中支行办理业务。“李叔,今天打算办理什么业务?”该行营销部经理张悦上前询问。通过沟通了解到,李帮福想进行卡内转账。张悦通过自助智能设备协助他操作,不到两分钟,就办好了业务。“我们操作不来这些设备,每次过来都是他们帮忙办理。”李帮福说。
记者看到,在该银行大厅醒目位置设有适老便民服务标识牌,为老年客户备有老花镜、轮椅、医疗应急箱、血压计、晴雨伞等物品。排号中,针对老年客群优先识别,减少排队等候时长;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开展“一对一”服务,设置无障碍通道和雷锋志愿服务岗,协助老年人填写资料,并开通“爱心窗口”“绿色通道”。
“近年来,我们不断提升‘适老化’金融服务,聚焦老年人高频服务和特殊服务等事项,持续改进和创新服务。”张悦介绍,因特殊原因不能到网点的老年客户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工作人员上门办理的延伸服务。同时,工作人员常态化“走出去”,向老年客户讲解金融知识,告知常见电信诈骗形式、怎么保护信用信息等,让老年客户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政务服务:精细化服务提升老年人办事体验
7月8日,记者在巴中市民之家看到,这里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例如,将老年人办件频率较高的水电气缴费、公交卡充值等窗口调整设置在一楼,方便老年人办事;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增添轮椅、老花镜、雨伞、口罩、医药箱等设备,用精细化的服务提升老年人办事体验。
据介绍,巴中市民之家大厅开通了“绿色通道”,为办事老年人提供志愿者靠前服务、引导服务和领办服务;对行动不便等特殊老年群体,依托“巴中跑团”开展上门帮办代办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保留线下缴费窗口,针对水、电、气、社保等保留现金和银行卡支付方式,满足不同老年用户缴费需求。
此外,一些部门常态化开展助老行动。今年5月,市交通运输局携手市卫健委在巴州区东城街道北门社区开展“绿色出行智慧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手把手为老年人讲解如何办理免费公交卡、如何利用“车来了”APP查询公交线路和公交车到站情况、如何预约网约车和开启手机导航、如何利用自助服务终端就医挂号、如何使用微信支付宝在线支付等知识。
在市中心医院,智能设备集中区域安排有志愿者,为老人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帮助,协助完成自助挂号、自助缴费等智能化操作。
志愿服务:助老融入子女“朋友圈”
记者采访得知,为了帮助老人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一直以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常态化开展“科技助老”行动。
近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巴州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走进巴州区东城街道北门社区,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云课堂公益培训,制作了包含智能手机基础使用、常用APP的使用、手机使用误区和防止手机诈骗等在内的智能手机使用教程。现场,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在座老人解释了“流量”“WIFI”“搜索引擎”等名词以及微信、支付宝、高德地图等软件的使用方法。不少老人现场下载了微信,并尝试添加好友。一番操作后,大家高兴不已:“以后可以和我女儿视频聊天了,我得好好跟老友们宣传宣传,让他们也来学学!”“孩子在外地工作,一直想用手机和他们微信聊天,可就是不会用。这下好了,以后想他们就用微信和他们说话。”
一场又一场活动,不光给老人们送去了欢乐与关爱,也助力他们更快适应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生活。
记者手记
别让老人在智能时代“脱轨”
牟柯
智能时代的迅猛推进,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生活原来可以如此便捷”的认知。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身边还有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为不够“智能化”而感觉自己与时代发展“脱轨”的老人。
老人既希望自己不断与科技进步“接轨”,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决心和行动,这就要求创造可以帮助他们改变的环境。如今,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学习的相关培训就是很好的实践。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可能不及年轻人,子女要多一些耐心、沟通、关怀,让老人不仅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体会到晚辈的关怀。
目前,还有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更需要一份人工帮扶。例如车站、银行、办事大厅等公共场所,保留实体咨询、现场指引、人工服务等项目,不仅可以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也是公共服务更加全面、更加精细的体现。就如坐公交车一样,可以刷卡、扫码,也可以投币,这样就能方便不同人群。
做好社会公共服务,既要技术和效率,也需要用心和用情,多考虑公众特别是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智能时代,愿老人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大家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别忘了等等他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