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无锡日报
听劳模的科技创新创业心声——
以智慧与拼搏,勇当科创“尖兵”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本期周刊在市科技局、市总工会的支持下,特邀曾经获得各级劳动模范荣誉的科技工作者,来讲述他们的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设想,从中感受他们以智慧拼搏,勇当科创尖兵的决心与力量。
刘海涛:
一路奋战,加速把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
从“微系统信息网”到“传感网”再到“物联网”,我带领“感知中国”团队一路奋战,历经二十余年的物联网科技体系创新积淀,体系化地主导了国际物联网的话语权。
我创立的物联网基础理论体系(ISO/IEC TR 30174)、参考架构(ISO/IEC 30141)、核心应用(ISO/IEC 0163)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纳。由此,“感知中国”团队掌握了物联网从基础理论、架构体系到核心应用的三层体系,进而体系化、系统化地主导了全球物联网话语权。截至目前,“感知中国”团队牵头或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23项、国家标准55项,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创新基础,更激发着我们发挥科技力量的热情。面向未来,我将和团队更加主动作为,“敢干敢闯”,加速将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把手中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助力。我们将继续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应用,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产融商数字经济新业态。我们将携手更多合作伙伴,深入更多产业领域,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全流程多维监管,助力金融机构等构建数字画像,为护航实体企业发展,稳岗扩岗保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耿东:
“智能制造”精益生产,打造国际品牌
2008年毕业后,我进入了江苏双友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在基层工作3年后,担任质检部部长,并于2020年担任一车间车间主任。在一线工作的这些时间,我感受到通过“智能制造”更新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金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与公司的研发团队一起,在制管设备领域做了长达5年的研发,实现制管设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降低国内及国际制管企业的设备成本,实现向中东、西欧、南亚等地区设备出口,且做到了零客诉的优秀成绩。我也在从业过程中,通过固化流程,制定严格的企业生产标准,引进先进的制造工艺,助力公司在制管业领域从国内该领域一片空白到稳定向国内、国际市场输出“性价比高”的中国品牌的产品。
主动攻坚克难,向纵深发展,争做高质量的科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直以来,企业以创新和智造为基础,以大力开展技术研发为主线。我将一如既往地追随这个目标,不停优化技术、不断改进工艺路线,吸收和应用先进的智能理念,从产品经济性、稳定性、实用性打造该领域的知名品牌,并逐步实现将公司品牌推向国际,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
杨申申:
攻关18年,投身“大国重器”研发
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崛起的必然之路。作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对我来说,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值得终生奋斗的目标。在深海载人装备系列“大国重器”研发领域,我已经耕耘了18年。在这期间,我不仅见证着深海装备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也作为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核心人员参与其中,并带领团队攻克了众多关键核心技术。
18年前,我国载人深潜领域基础薄弱,为了补足这个短板,我与团队一起刻苦钻研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克了一系列载人深潜领域的技术难关。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不气馁,调整方案从头再来,“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最终解决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大国重器中,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在“奋斗者”号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试中,我担任了海试现场临时党委副书记,深耕万米海试一线,带领海试队员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万米海试的决定性胜利。多年来,我始终奋战在科研攻关的第一线,多次远赴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南海、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海域进行潜水器试验,忙碌在“蛟龙”号下潜7062米、“深海勇士”号下潜4534米、“奋斗者”号下潜10909米的万众瞩目海试现场。
邵志骅:
翻越科研“高山”,攻坚动静态交通要素视觉分析技术
作为无锡华通智能交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软件开发部负责人,从事公安交通管理行业23年,一直深耕信息技术、智慧交管等技术领域。这些年,我在科研领域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先后负责和参与了一系列国家级、公安部重点研究计划及科技创新等省部级十余项科研项目研究工作;负责和参与全国性交通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8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公安信息代码”等公安行业标准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14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7项,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但要说横亘在我心中,还没有翻越过的科研“高山”,就不得不提到动静态交通要素视觉分析等技术在交管领域的深层应用了。
近年来,AI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科技领导权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能够掌握AI核心技术,并取得应用实效已成为我国科研领域的重点研究目标。实现城市交通全要素智能感知及应用,还需要以AI、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基础开展深层研究。这里的难点在哪里?交通要素种类繁多,精准识别难度大,缺少科学系统评判标准。然而无论从提升道路交通安全,还是保障城市交通畅通而言,都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道路交通全要素掌控分析,风险隐患诊断排查,保障支撑路口精细治理等目标。目前,我们团队尝试通过对动静态交通要素的全面识别分析及评判,以风险隐患排查,路口精细治理、实时态势分析等为目标,诊治结合,全面提升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来为交通强国战略提供支撑。
沈小堃:
加强研发创新,打响“智能自控”品牌
2003年毕业后,我入职无锡智能自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基层一线做起,始终勤恳做事,得以踏实成长。在控制阀市场领域耕耘近二十年,我也成了公司销售部的掌舵人。在这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在“智能制造”时代,作为一个对技术要求特别高的行业,制造企业如何重新定义生产制造?智能自控的“国产化”如何升级?国产控制阀如何与国际品牌在同一水平位置竞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间。
此后,我与公司经营决策层历经思维碰撞,一致决定,将公司产品定位在中高端,担当控制阀“国产化”的领头羊,与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展开直接的竞争。围绕这个决定,公司很快进行了相关推进:建立数字化工厂模式,投资建设“营销导向型区域服务项目”,在客户相对集中的沿海及西北内陆地区建立多家4S服务站,以服务促进销售。自2017年公司上市以来,销售业绩持续保持20%—30%的增幅。什么是“智能制造”?我的理解是:第一,你本身制造的环节手段方法工艺,必须“智能制造”;第二,你提供给用户的产品是不是“智能制造”。如果两个都解决了,才能叫“智能制造”。我们依靠一流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与公司技术型销售团队一起,在控制阀行业内打响“智能自控”的民族品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2 0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