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每一种文化的变迁都离不开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及变迁轨迹。
区域五个汉族移民文化孤岛比较研究
一区域五个汉族移民文化孤岛历史发展轨迹对比
1区域汉族移民来源地特点
云南战略地位突出,元王朝对东南亚国家的用兵中,云南发挥了桥头堡作用。朱元璋为巩固云南采用一系列措施(笔者前面己经谈及,在此不必赘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采取“移民实滇”与“军事屯戍”相结合方针向西南强制性移民,依靠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达到“以夏变夷”的目的。贵州、云南、四川由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不同,从而走上不同的道路。为此收集五个个案的家谱,做一具体分析。
宣威可渡比较大的自然村落有四个,人口均超过千人。阚、胡、程、邹四大家族正好居住在这四个村落。笔者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入户调查,荷花村位于渡口旁边,距杨柳乡政府最近,成为笔者调查的重点村落。
荷花村有汉族202户,苗族2户,共723余人,主要有程、阚、邹、胡、刘、顾等姓氏,程、阚、邹、胡为主要姓氏,村民互相开亲,基本都是亲戚。杨柳乡汉族说汉话,使用汉字,有部分人通晓彝语和苗语。
对可渡四大家族的采访,笔者得到文管所李所长热情接待,当天下午就派刘干事联系四大家族族人。当地族人对探索其祖先来源的事情十分热情,村里很多人能够清楚地说出祖先的来历,并可以流利地背出字辈顺序。程氏、阚氏族人热情地带我进入程氏祖墓,解读墓碑,梳理家史。
2区域汉族移民时间的对比
三地移民时间显示,滇东和安顺地区以明代移民为主干,时间集中于洪武和永乐年间,这与川西南明清移民以清代移民为主干有较大差别;从移民来源地看,滇东和安顺移民主要以江南籍和江西籍为主,川西南冕宁移民主要以江南籍为主,木里、盐源移民主要以湖广籍为主;从进入方式看,滇东、安顺以军屯方式进为主,川西南明代主要以军屯为主,清代则主要以民屯为主。
滇东、安顺地区移民以明代为主,其他州、县情况也类似,这与川西南地区明清移民中以清代移民为主干有较大区别。
究其原因,明末清初四川战争频繁,人口损失严重,国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民入川,导致“湖广填四川”移民高潮迭起,而云贵则不然,云贵移民结构主要以明代移民为主。明末清初的云贵高原,没有经过四川地区那么酷烈的战争,人口损失少,也没有经过四川巨大的移民风潮。
从移民迁移时间看,主要集中于洪武和永乐两朝。蓝勇教授在《滇文从录》统计表明,36姓入滇的汉族其中有18姓,确定是明初征战、屯田和做官进入云南。再者《明史兵志二》提及曲靖府卫所建立时间多集中于洪武年间,也对此问题提供佐证。
二区域汉族移民文化孤岛文化遗留情况对比
五个汉族移民文化孤岛文化遗留情况对比,关键在于文化遗留因子的筛选,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1区域祖墓、祠堂方面的对比
汉族作为农耕民族,祖先是一个宗族的生命血脉之根,是一个宗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汉族人的精神皈依所在。祖墓、祠堂及一系列祭祖活动是后代对祖先追思与关怀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后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和凝聚之处。
每年的祭祖活动有利于团结和强化血缘关系,这种血缘不仅从纵向团结了祖先与后人的关系,同时也在横轴上团结了后人与房族支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族群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祖墓、墓碑、祠堂是汉族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清明时的上坟、修墓、祭袓是三个区域内汉族极为重视的祭祀活动,这项活动具有组织有序、场面宏大、参加人数众多等特点,同时具有维护移民社区稳定、建构族群认同、团结族群凝聚力等功能。
祖墓、墓碑与祠堂作为家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是氏族认同的重要标准。今天,考察的五个文化孤岛村民还在不断地从事续修族谱,翻修宗祠,修整祖墓,重建祖碑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团结了族人,而且在活动中缅怀祖先,是保持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2区域汉族服饰方面的对比
服饰作为族群的一个外显象征,是人们区别族群的重要标准。服饰和文化相辅相成,服饰可以展示一个民族发展的脉络、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乃至此族群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内涵。可渡、冕宁、安顺、长柏、木里服饰呈现独特地域风貌和鲜明时代烙印,它既不同于现代汉族服饰,又别于周边民族服饰,仍旧保留着传统汉族服饰印记。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汉族传统服饰如同少数民族服饰一样,面临变革和消亡的局势,男人和年轻人己经很少有此装扮,穿着者主要为老年妇女。
汉族传统服饰的研究主要指汉族老年妇女传统服饰面貌及特征。冕宁和可渡老年妇女服饰相似,因此冕宁、木里服饰不作为重点。
可渡在周围“汉多夷少”的民族分布格局中,汉族服饰不仅很好地保留汉族服饰传统文化因子,而且融合周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因子,再次印证云南汉族移民的历史及变迁。可渡服饰一方面特色鲜明地保留和传承来源地江南服饰痕迹;另一方融入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姿、实用和厚重的某些特征,从而形成今天具有可渡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服饰。总体而言,可渡服饰的变迁较为稳定。
区域汉式民居方面的对比
民居建筑更能体现三个区域对原乡环境的重建。在历史上,纵观西南民族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通过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民族迁移等途径进行建筑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一滇东汉族民居建筑分布及其特征
云南汉文化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云南本土建筑逐渐汉化的过程,此过程经历当初的被动效仿到主动学习,由相互抄袭到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
关于云南汉族民居的文献记载始于东晋,证据为东晋太元年间昭通后海子发掘的古墓壁画,上面画有三座房子皆为汉式坡顶重檐木结构,是典型的中原建筑形象,由此可见,当时的滇东北己经开始用瓦盖房。魏晋时期,云南已出现与汉式建筑形态、结构相似,并使用斗拱及砖瓦、石灰等材料的楼房建筑。
元代以后,云南正式归附中央朝廷,以汉式建筑为特色的州府衙门作为官方建筑代表正式进入云南,为云南地方建筑的汉化提供了模版。明清以来云南地区建筑汉族色彩日趋浓烈,大量的汉族移民植入使汉式民居真正在云南得以广为传播,并出现各种版本和变体。
1滇东“一颗印”民居建筑的演变
滇东地区早期民居以彝族土掌房为主体民居建筑,明代汉族的大量迁入,引发了民居建筑的大发展,形成了“一颗印”、“四合五天井”、“闷楼”等多样式的民居格局。民居建筑的变化多受当地的自然环境、材料、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明代滇中、滇东彝族为了适应两地雨水丰富,风大的气候条件,接受汉式建筑先进技术的影响,对土掌房进行革新,创造出一颗印式民居。滇东地区汉族民居四周高墙屹立而封闭是为了满足居住者之生理与心理安全方面的需要,符合汉族“关得住,锁得牢”的防卫心理诉求。
2云南汉族民居建筑的空间分布及地理特征
云南汉式民居主要分布于滇中和滇北等经济发达之地。只有经济发达的地方,当地居民才有可能主动接受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才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当今云南汉式民居留存较多的地方曾为历史上经济发达之地,此外,滇东和滇北属于农耕稻作地区,与内地地理环境相差不大,汉式民居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土壤生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民居文化的传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明清至民国时所建的汉族民居保存下来的数量极少。
二安顺汉族民居建筑分布及其特征
1.贵州汉族民居建筑的空间分布及地理特征
安顺汉族民居形成时间晚于云南。黔东商贸民居主要分布于铜仁、乌江、清水江流域,黔北地区也有小面积分布,庭院的设计多为明清江南风格,注重内部装饰,比起黔中、黔北民居更显华丽。
明清以来,贵州和外省的商贸活动增多,中央朝廷为了满足贵州民间商贸活动的需要和加强对贵州的控制,数次对清水江、乌江流域的航道进行整治。清中期以后,贵州民族关系日趋稳定,大量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籍商人进入贵州。
随着商贸的发展壮大,大量的汉族也随之迁徙而来,在沿江地区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和一些居民点。
2九溪汉族民居的空间布局及文化特征
九溪民居正好受到这两套防御系统的影响。屯堡民居的物质军事防御,体现在石头材料的使用、村落的整体布局及街道、碉楼、民居院落等方面。屯堡民居采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主要用于室内和较少装饰上,使屯堡聚落成为一个个石头城堡,坚不可摧。首先,屯堡聚落通常都设有寨门、寨墙、碉楼等军事建筑,九溪也不例外。
屯堡的民居全部采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建有围墙,方便打仗时士兵的来回支援,整个民居坐落在石头砌成的围墙里;其次,体现在屯堡的平面布局上,屯堡寨子的街道都由一个个院落分割而成。
碉楼是聚落中常见的防御建筑,碉楼为民居高度的2-3倍,具有远望、防备、传递信息的军事功能。通常一个屯堡聚落设置2-3座碉楼,多则7-8个,九溪设置有一个碉楼。此外,屯堡民居院落也具有防御功能,担当抵御外敌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防御作用不容低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