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06 19:0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雍正年间的奏折制度和火耗归公财政改革,带来了非常直观的后果。奏折所传递的信息率先提醒雍正注意地方财政真实的不稳定状况。

正是在皇帝对奏折的答复里,他能够以个人的力量指引改革的方向。

尽管朝廷反对诺岷和高成龄在奏折中所表达的思想,但奏折制度使改革在全国推广而未受到中央政府官僚的干预和潜在的阻挠,这些官僚的管理思想要比皇帝和他信任的地方官员远为保守。

地方实施改革的多样性以及所采用的奏报和审核制度上的不确定性必须从这一点上加以理解。

雍正皇帝关心的是,在处置火耗经费时必须保持各省的自治,目的是确保地方政府有效管理的灵活性。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出于这一原因,他下决心,阻止户部对于火耗账目进行如同奏销正项钱粮的那种逐项的监督。然而,皇帝对某些省份改革方案的干预,显示出他对于将改革完全放手给地方并不满意。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简单地为所有省份的改革颁发上谕,公布一个统一的模式呢?第一,雍正坚信“因地制宜”的原则。

可以想见,一个详尽的省级财政方案对于地丁钱粮收入多而相对很少商业税收的地区比如山西,它将是有效的,而在农业生产低下和矿藏资源税收起重要作用的地区比如云南,它将是灾难性的。

为确保地方财政合法化和合理化的计划成功实施,适应各省特殊需求的唯一办法,就是允许各省制定各自的改革方案。

同时,当各省大员制定他们的改革计划时,雍正通过奏折向他们提出建议,可以保证尽管各地方存在差异,但都将坚持火耗归公的基本目标。

各省地方财政计划中的收入款项不同,火耗用于支付养廉及各省公费的分配比例的确各有差别。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在许多地方,改革延迟进行,而且各省并不都采用同一种火耗提解方法。

然而,将改革作为整体进行考察,就揭示出体现在各种政策和规定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划一概念。

尽管它不总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加以发布,但在每个省的官员中,却广为人知并加以遵循。现在我们探讨这些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并对改革做一评价。

一、公共开支和中央政府

火耗归公所包含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是省和地方行政单位应有它们自己的正式经费。

省和地方部分收入指定作为公项,这是将它们和中央政府控制下的正项相区别。这一区别很重要,不仅可以避免过分担心供各省开支的收入转为正项收入,而且划分了中央和各省在地方的资助项目的责任。

火耗归公并不是往往认为的那样,要将中央政府从以前所承担的各省财政责任中解脱出来。

对各省一些零星的正项分配资料进行考察显示,与上面说法相反,这一时期,作为提供地方偿付能力的手段从而清除亏空的整个运动的组成部分,中央政府承担的地方开支份额可能增加了。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各省收入有了正式的来源,但这也并没有使中央政府放弃自己的首要责任:与军事安全相关的更多的开支。

相反,非正式经费体系的消亡激发了更高的觉悟:防止这一支出成为普通民众的负担。发生在甘肃陕西总督查郎阿和甘肃巡抚许容之间的争论对此作了解释。

为满足该省应付军事突发事件的需要,许容已下令加紧欠赋的征缴。该省纳税人的抵制促使查郎阿上书户部,对这位过度热心的属下心怀抱怨。

在就此事向皇帝的奏报中,身为户部尚书的怡亲王谴责许容的所作所为并提出政府负责军事行动经费的看法:军费粮饷若有短缺,可以题请朝廷划拔额外的经费。

18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央政府资助重大的灾赈和建设项目意识增强的时期。雍正斥责那些因灾赈而请求公捐俸工的官员,部分反映出他有意将正项用于此目的。

同样,当审查福建火耗分配时,恰亲王对该省将自己经费用于本应属于中央政府的开支感到困惑。

因此,他下令巡抚和总督从正项中支付诸如战船修建和建造营房的开销,并用题本向户部上报这种开支。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在雍正皇帝去世后不久,中央政府资助公共项目的角色问题被再次提出。这一问题不是政府是否应该为各省的这些项目负责,而是向当地人民摊派以支付这些项目的做法在根本上是否允许的问题。

在呈递给新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工部尚书来保和其他部院官员指出,对于工部而言,为河防和堤岸、城垣、闸坝等工程拨款是惯常的作法。

然而,在直隶、山东、江南和四川,官员时常向百姓进行特别的加派,以支付这些工程。这些授权加派的工程清单上报皇帝,以帮助他决定这种例外的财政责任制度将来是否可行。

正项收入就是应该满足中央政府对各省的责任之需,这种认识甚至导致了存储方法和正项赋税经费分配的改变。

朝着这一方向的做法早在康熙末年就已开始,当时中央财政收入"赢余"被储备在东北地区的仓库,同时各满洲将军、副都统、城守尉也皆有库储。

将这些经费从京师转至各省储备,便于应对军事突发事件的出现。后来这一政策扩展,包括了民间库储,这是政府为避免正项收入拨款延迟,有可能导致普通纳税人负担更重的结果。

雍正五年(1727),决定将额外的经费向中国内地省份划拨,在各藩库存储。这些省被分为三组,各省得银100000至200000两不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加了存储的数额。这些经费是存留之外的数额,由各省每年从向京师递解的正项中扣除,这些是合计的积储额度,并不是每一年的减扣额。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与存留经费不同,这些储备仍是中央政府的财产,用于应对各省紧急事件的发生。在藩库存储是为避免当紧急事件发生时由中央向各省解送银两的费用和时间的耽搁。

对这些开支的审查可能要远比直接拨付给省里的款项严格得多,擅动这些经费要被处以极刑。

二、减轻百姓负担

火耗归公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减轻从前以支持地方行政为借口对百姓任意加派所造成的负担。

只要向官员、胥吏提供充足的生活经费,入们就认为与税收过程相关的大多数腐败的动机可以清除掉。

更为明确的是,提供养廉可以废除许多费用,虽然它们不是敲诈性的,但却是非正式经费体系运作的关键所在。

一个引入注目的例子是关于从前加派供给各省学政的费用。这些人在各省负责岁、科二试,掌士习文风之政令。

学政是隐性花销很大的官员,他们频繁出巡,与地方行政多有联系。在大多数省份,由州县官供应学政主持考试的开支,也负责他们其他的开销。

这些费用通常向州县居民收取。在陕西,这一费用称为“考棚供应”,向时值考试地区的百姓征收。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在四川,学政的花销由贽仪抵偿,通常每人三四两,由参加考试的士子向学政呈送。随着学政养廉的建立,这些费用被禁止,至少为当地百姓减少了一种额外的负担。

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央政府允诺为各省主要的公共项目提供经费。然而,小型项目还是各省的责任。

在过去,尽管法律上取消了力役之征,但经常需要号召地方百姓为这些工程提供劳力和费用。可靠的公项收人使得各省官员能够利用现款执行大多数地方上的建设和行政事务。

例如在广东,修缮营房和墩台,从前的做法是在当地居民中分派劳力和物料。总督自然担心会造成对百姓的滥征。

但他也更关注实际。劳役在百姓中平均分派对于修建来说不敷使用。军事工程的力役之征引起士兵和百姓间关系的紧张。

百姓专业技能的缺乏导致了工程潦草和工期的延误。通过盛行的"公捐"获取供应也为书吏和衙役的侵渔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总督因此请求同意效仿以前山东的做法(事实上,其他很多省也是如此),从公项中拨付经费。

雍正年间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

皇帝对于总督郝玉麟请求的回答,揭示出为公共项目动用火耗经费是普遍实行的,并且是改革的最初应有之义:"公用银两原为汝等兴地方此等事用者,今如此利益兵民之举,何弃而不为之?汝等酌量行之。”

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对各省上报皇帝的一些预算考察显示出,经费总是拨付给比如上面所提出的维修和小型的建设工程。

如此一来,许多以公共工程为借口、对百姓的加派被取消了。而且,禁止官吏公捐俸工银,改革也消除了一个非指定性加派的主要借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06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孙嘉诚死后,军机大臣为何无一人敢去上香
电视剧中,雍正的军机处大臣有五个人,分别是老八、老十三、张廷玉、隆科多、马齐。这五个人虽说都是雍正身边的人,但他们内心里的想法其实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心怀鬼胎,各有打算。第一
2023-10-26 14:05:00
...不断、亘古不衰的重要原因。地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地方课程正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再其次,从知识体系看,“地方性知识”是
2023-06-30 09:05:00
封建帝王的一大政治难题:庸才嫡子的继承困局
...键时期,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应拥抱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我们这一古老文明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3-09-03 23:06:00
...修订亮点包括:一是将“陆海统筹、综合治理”作为重要基本原则提出,将“陆海统筹、区域联动”作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加强了陆海之间在规划、标准、监测方面的制度协调,以
2023-11-01 08:53:00
雍正在位十三年都做出了什么贡献
雍正皇帝是清代的第五位君主,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君主。他是“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的人物。雍正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十三年,比起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这个时间着实太短了一些,但其贡献却是非
2024-06-27 22:05:00
田飞龙:“中国统一台湾就是世界大战”?西方搞错了什么
...边主义的理想性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相对,前者代表文明多样性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后者代表文明单一性与国际关系霸权化。何者进步?何者粗蛮?于规范性上本易于判断。然而美西方集自身文明历
2023-08-12 09:15:00
...体现。“仁”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以“爱人”为核心。当把“仁”的对象从“人”上升到“国”时,对待其他国家应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管子》中提到“明主
2024-05-27 06:38:00
清朝总督是多大的官职?怎样才能成为总督?
...期、特定官员、特定情形而特别设定的“总督”衔,比如雍正皇帝为了田文镜而专门设置的“河东总督”一职。那么,在清朝时期,总督到底是多大的官职?什么样的官员才能成为这“九大总督”之
2023-05-24 19:24:00
...绕着新信息时代的新的社会结构来构建。其中将包括三个基本原则。首先,统一是建设原则。统一原则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国家拥有对主权范围内数据体系的最高管理权。其次,流通是运作原则。流
2023-04-25 06: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