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90后”对话“90后”》主题报道,通过贵州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和90岁以上的老人的对话,追忆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我叫黄珊,四渡赤水纪念馆一名90后讲解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习水人。”
“我叫袁泽善,习水县土城镇人,今年92岁,1953年参军。”
赤水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俯瞰土城古镇
一场关于两代“90后”的传承对话在这里展开。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土城,在此打响了惨烈的青杠坡战斗,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然而在当年,赤水河土城段河面约200米宽,流速较快,要想顺利渡过赤水河难度非常大。于是,红军决定在赤水河上架设浮桥。
当年红军长征用门板搭浮桥的河面上,建起了一座铁索吊桥,方便游客参观游览
若要搭浮桥,船可以租,但哪有哪么多木板?
“红军进入土城以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给老百姓分粮食和盐巴。后来红军要过河,没有材料,老百姓就把自家的门板、床板拆下来给他们搭桥渡河......”谈到红军过土城,袁泽善老人滔滔不绝。
红军搭浮桥用的门板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土城镇上的百姓都愿意帮助红军,纷纷将自己的绳索、木头借给红军,甚至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借给红军搭浮桥,让红军全部安全地渡过了赤水河。
红军搭浮桥用的棕绳、竹纤绳
“毛泽东、周恩来住居”“红军总司令部驻地”“青杠坡战斗遗址”……如今的土城,处处都能看到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
毛泽东、周恩来住居
沿街而行,一座黔北民居风格的建筑格外亮眼,这便是四渡赤水纪念馆。在这里,一扇门板、一枚铜钱、一把步枪……每一个物件都诉说着红军与土城人民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俯瞰土城古镇街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习水人,讲解员黄珊就是听着红色故事、沐浴着长征精神长大的。“现在,我想把土城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袁爷爷您看,这个地方展示的就是当年红军来到咱们土城开仓分盐的场景。”四渡赤水纪念馆内,黄珊一边走一边向袁泽善老人介绍:“这个场景就是以青杠坡战斗为原型的情景再现,让观众朋友们来到展厅,可以生动地去了解当时的这场战斗。”
黄珊向袁泽善老人介绍以青杠坡战斗为原型的情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展览陈列采用了文字、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全过程。
黄珊向袁泽善老人介绍数字化展示
近年来,为推动当地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习水县土城镇利用四渡赤水红色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同时,通过打造研学基地、开发红色教育培训课程、拓展红色故事讲解、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进一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四渡赤水纪念馆
游客在四渡赤水纪念馆拍照留念
“我是家乡红色旅游发展的受益人,家乡的发展我深有感触。”黄珊表示,未来,自己也将继续在工作岗位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长征精神。
岁月如梭,如今的土城,变化翻天覆地,但关于红军的故事和记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往期回顾
“90后”对话“90后”①|“红飘带”里忆英雄:残留在身体里的无声勋章
“90后”对话“90后”②|乌江边的跨时空接力:长征精神照亮青春乡村路
“90后”对话“90后”③|花江峡谷话古今:在红色足迹上刷新世界高度
统筹 曹曦
策划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冰刘青
包装 徐微
编辑 刘青
二审 王纯亮
三审 成嘉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0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