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的清官曾秉正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5 17:26:00 来源:戏说三国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时值混乱,百废待兴。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出现了一位名叫曾秉正的清官。他的一生堪称一段凄凉而又动人的传奇。

朝廷之中,风云变幻,异象频现。一天,天象异动,朱元璋内心惶恐,于是下令寻找能够解读异象的贤臣。这时候,曾秉正以其坚定的仁政和明辨的智慧,为朱元璋解释了异象的含义,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的良策。

朱元璋对他所说的话深感震撼,于是将他招致身边,一路晋升,最终官至通政司通政使。此职位权责重大,掌握着天下文状的审理和国家政策的执行,可以说是朱元璋左膀右臂。

但曾秉正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谨慎恪守职责,严于律己。在他的眼里,清廉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天职。

然而,朱元璋当时的财政政策使得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曾秉正作为通政使,每年的俸禄也只有400石,折合现今货币约20万。在当时的明朝,这个数额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岁月流转,曾秉正依旧坚守着他的清廉,即使身居高位,却依然勉强度日。终于,朱元璋在一次清官整肃中将他罢官,让他告老还乡。

朱元璋的清官曾秉正

离京的路途遥远,贫穷的曾秉正连回乡的路费都凑不足。此时,家中只有一位年仅四岁的女儿陪在他身边。曾秉正痛苦纠结,最终却做出了让人心碎的决定:卖掉自己的女儿,以换取归乡的路费。

这一决定让人震惊,也让人深思。曾秉正,这位堂堂清官,此刻是否失去了人性,还是他的忠诚与清廉将他推到了这样一个悲惨的境地?他心中又是何等的痛苦与挣扎?

时值朱元璋统治时期,纸币大行其道,然而市场上真正能流通的却只有金银。纸币在当时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而非真正的货币。纸币长时间储存甚至有腐坏的危险,导致清官们如曾秉正的俸禄实际价值远低于表面数字。朱元璋或许从未真正理解过这一切背后的困苦。

曾秉正一生清廉,正直为民,却最终也逃不过权力漩涡的困扰。朱元璋对官员们的严苛管理源自他自身的艰难经历。曾作过52天和尚,曾加入丐帮,所有这些人生挫折让他对官员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朱元璋看来,出身贫寒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因此他对普通出身的才子特别推崇。在他的治下,明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苛刻无比。酷吏的出现,骇人的酷刑更是让人闻风丧胆。

曾秉正正是出身贫寒的官员,他的为官作风深得民心,甚至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然而,他那为百姓伸张正义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最终导致他被罢官的结局。

曾秉正被罢官回乡的路途充满了坎坷与困苦。穷困潦倒的他甚至不得不以卖掉自己四岁女儿的代价,才得以凑齐回家的路费。这样的举动让人震惊,心寒,更让人对人性与道德进行深刻的反思。

明朝初年,宫廷中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在当时的朝堂中,有一些外族的官员担任重要职务。曾秉正坚决反对他们在政府中担任职位,他对外族人怀着深深的疑忌,认为他们可能心怀叵测,无法全心全意为明朝服务。

曾秉正的立场非常坚定,因此他时常在政治事务上直言不讳,甚至对皇帝也敢直言进谏。他的激进和刚愎自用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尊敬,但也使他在宫廷中树敌无数。许多官员不满他的态度,甚至与他对立。

朱元璋的清官曾秉正

曾秉正坚持原则,却也因此孤立了自己。那些想与他结交的官员也被他拒之门外,他对朝堂事务的坚持更是让许多人感到不满。最终,他的为人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成了他政治生涯的致命伤。

曾秉正的困境渐渐加深。同僚们联名弹劾他,即使皇帝朱元璋对他颇有好感,也无法扭转局势。曾秉正的敌人越来越多,攻击也越来越猛烈。最终,朱元璋也不能容忍曾秉正的行为,只得罢了他的官。

曾秉正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复杂政治环境和人性的复杂。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一个公正无私的清官,但也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和手腕的人。他的失败提醒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光有坚定的原则和正直的品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灵活的手腕。

曾秉正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他的清廉和正直未能保住他的官职,反而让小人得势。他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反映了一个复杂、现实和残酷的政治世界。他的故事让人深思,也让人感慨万分。

明朝时期,朝廷对贪污腐败的官员施加了严厉的惩罚,仅贪污60两便可判以死刑。许多官员在此种严密的监视下时刻提心吊胆,不敢有丝毫越轨之举。但仍然不能完全遏制住贪污现象,甚至有时演变得更加严重。

曾秉正便是这一时期的一位出名的清廉官员。他官途光明,从未担心过因贪腐被人告发。然而,清廉的生活却让他家境贫寒,生活艰难。

朱元璋的清官曾秉正

当他因政治斗争被罢官时,他的家庭陷入了更加困境。曾秉正心里一片茫然,不知将来该何去何从。眼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觉得自己欠了他们太多。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绝望。

曾秉正被迫做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决定,他决定出卖自己仅有的四岁女儿,以此换取返回家乡的路费。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撕裂,但他告诉自己,这是唯一的出路。

当这一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时,皇帝非常愤怒。曾秉正的所作所为触犯了当时崇尚儒家伦理的社会准则。朱元璋立刻下令将他拘捕,并判以腐性刑罚。这一刑罚对男人来说是极其残忍的,但也反映了皇帝对曾秉正的一些宽容,毕竟他并没有将其处死。

曾秉正的故事在此戛然而止。他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再也没有出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5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清官曾秉正清正兼洁,为何被处于腐刑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家境很穷,甚至还乞讨过一段时间,所有在他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对贪污腐败尤其重视,一直都处于打压状态,那清官就高枕无忧、相安无事了吗?当代就有一位清官被朱元璋罢
2023-05-19 22:15:00
明朝最悲催的清官,穷得回家没路费
...的清官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人并没有得到善终。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出了这样一位“清官”。他的结局,可以说是明朝的“清官”里最悲催的了。他就是原朝廷三品大员——曾秉正。以“万言
2023-03-15 22:08:00
聊聊古代最惨的清官曾秉正
...事情发生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明朝刚刚建立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是平民皇帝,见多了残暴的统治者,压榨百姓的贪官,作威作福的污吏,所以他即位后除了采取轻徭薄赋等惠民政策,最主要的就是整
2023-08-12 16:16:00
明朝一清官穷得没有路费回家,朱元璋为何下令阉了他
...了女儿才筹集到了回乡的路费,也正因为这样的事情,让朱元璋直接把他给阉了。曾秉正,是江西南昌人。在洪武年初期,曾秉正因为有学识,被推举为海州学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
2023-07-22 14:37:00
清廉文官返乡没有路费,用四岁女儿换,朱元璋下令:腐此贼
...、明朝时期的海瑞和况钟,而清官最多的朝代还是明朝。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寒,当过小和尚,还当过乞丐,他对底层百姓的苦痛深有体会。朱元璋对官吏的贪污腐败深恶痛
2025-05-04 21:02:00
明朝哪位清官没钱回家,于是卖了女儿做路费
...明朝的官员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其实都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太过于小心眼的原因了,朱元璋在年幼的时候居无定所,后来成年之后还是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最终和自己的兄弟一起打下了江
2024-10-17 12:52:00
曾秉正:洪武年间的清官,因贫穷而受刑的官员
...。 不过曾秉正这个人有点魄力,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召集群臣一起商讨关于“天变对国家的影响”,其实就是“自然气象与国家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个在今天来看并没有什么值
2023-10-30 08:00:00
明朝官员告老还乡,为筹路费卖女儿,为何被阉了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内部的吏治很是注重管理,可谓是眼里容不下一丝沙子。所以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但凡是政事上有什么过失的官员,基本上都是难逃脱惩罚的,而那些贪官污吏,最后的结局基
2024-06-19 21:30:00
曾秉正:朱元璋时期的清官遭遇的困境与挑战
...才华满腹,又有的皇帝公正严明,各有各的特点。而对于朱元璋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他便是那种公正严明的,了解他的人也都知道,他本人对于贪官污吏是非常厌恶的,所以在见到有贪
2023-10-02 17: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