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据说,“加油”这个词源于清道光年间的安龙城。那时候的安龙,是兴义府的首府,知府是清代名宦张瑛。
张瑛为官三十余载,一生最为重视教育事业。其在知府任期内,每天午夜交更时分,都要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子巡城。前面一个差役提着灯笼照路,后面一个挑着桐油跟着,沿着大街小巷游走,见哪户人家亮着灯,并有读书声传来,两个差役便停下来,高喊:“府台大人派我们来给相公添油喽!”
读书人开门,差役放下油篓,取出油筒,从篓中舀出桐油,把读书人的灯盏加满。二个差役转达知府大人的祝愿:“府台大人希望相公读书用功,预祝相公获取功名。”然后,又向另一户亮着灯光、传出读书声的人家走去,一直坚持,长达十三年之久,风雨无阻,夜夜如是。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人,对过去的岁月里灯油的欠缺,记忆犹新。可以推知,道光年间的物质生活,应该也是很贫乏的,官家为学子添油,很有必要。
我对于用桐油点灯没多少印象。也就是说,到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普遍用煤油点灯了。那时候的煤油,国家牌价四角钱一斤,凭票供应。每年年初,政府发放全省统一印制的煤油票,以人口计,每人每年多少斤油票。具体几斤,我记不起来了。一年到头如果没有办过红白喜事,也没有多个读书郎的家庭,省着点,煤油还是勉强够用的。要是一年办过一场两场“大事小情”,煤油票就不够用了,只能跟别人借,或者从其他渠道筹措。供销部门偶尔也会出售“议价油”。议价油不要油票,但价高。买议价油讲究机遇,一年难得有几次,而且很短时间里就被一抢而空。
最缺煤油的是那些有几个子女读书的人家,尤其有子女在读毕业班的人家,煤油需求的缺口更大。那些年代,供电所天黑以后才供电照明,午夜二十四点就准时拉闸断电,城乡全体熄灯。初三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要冲刺中考或高考,学习特别紧张,学习时间长,电灯熄了,点上煤油灯继续学习。我们村里“读书成才”的学子们,没有一个不是日夜攻读,刻苦学习,然后得遂所愿的。他们上学时间在学校里学习,放学以后在荒野、林下、或者田埂上来回踱步背诵功课,万家灯火时,他们放下饭碗,在电灯下学习,电灯一熄,他们又点起煤油灯,挑灯夜战,继续学习,往往学习到凌晨四、五点钟。困极时就眯一会。天色微明,他们又起床,到野外晨读去了。所谓孜孜不倦,我觉得,那时的读书人才是名副其实的。
这类人当然不包括我。我是“二流二水”,很混账的读书人。当我踩着预备铃声,急匆匆往学校赶的时候,往往会跟那些勤奋学习的莘莘学子们同行那么一段路。他们尽量在外复习,最后一刻才进教室。外面清静,空气好,有利于学习和记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一见我这个贪睡懒觉、姗姗来迟的人,颇有些艳羡。同时诉苦或是炫耀性地说:“昨夜又熬了一宿。鼻孔都熏黑了——里面全是锅烟墨。”
“锅烟墨”又叫“阳春吊”,就是油烟的结晶体。封闭空间内长时间点着煤油灯,鼻孔就会像烟囱一样,在里面附着厚厚的一层粉状油墨结晶体。我这种散淡的读书人,“墨突不黔”,鼻孔里干干净净。我一般熬不到二十四点,早早就呼呼睡下了。电灯熄后再点起煤油灯夤夜攻书,这种情况几乎没有。
有子女在读初中毕业班或高中毕业班的人家,年初就要早早筹集煤油票。他们逢人便说:“我家有个读毕业班的学生呀,不晓得去哪里筹备灯油哟!”煤油点不完的人家如果想“出卖”节余的煤油票,有人就会建议说:“拿卖给那家——他家读书人多!”或者“他家娃儿读毕业班!”
知府派人给学子添油,从物质上讲,满足了读书人的迫切需要;从精神层面来说,那是“送温暖”,是“鼓励”。这个惠民之举,反映出张知府重视教育的积极进步思想。在张瑛的不懈努力下,安龙学风兴盛,出了一大批人才,十余年间,中举人二十余名、贡生八名、进士二名。
作者:查世霖
栏目: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值班主任 郭连军 编辑校对 文建秋 版式 高真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0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