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本报讯近期,施甸县针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同等问题,开展“群众怎么看、政府怎么办”大讨论给基础教育打补丁、补短板。
如何有效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打一场教学质量提升的“翻身仗”,成了当地群众与政府共同关心、探讨沟通的热门话题。7月23日以来,施甸县政协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倾听基层群众呼声,决定以教育教学综合排名处于全市及全县末位,少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等思想,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的摆榔民族学校为试点,开展家校融合活动。
摆榔民族学校占地57亩,有教学班20个,学生753人,是摆榔乡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生源覆盖全乡4个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短板和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为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在实施家校融合活动中,针对学生安全防范有差距,家校教育联系不紧密,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沟通不到位,相互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以及学校家访制度不健全,家庭教育缺失,家长不注重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对孩子在校情况了解不多、支持力度不够,家校融合促学生成长的工作亟待加强等情况,施甸县主动作为,采取由县政协牵头、乡党委负责实施,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法律顾问当“高参”,群众积极配合的方式,开启院坝协商“问诊”家校融合,为基础教育补“补丁”找答案行动。通过“院坝协商”,让人民自己协商自己的教育制度,让群众实现从“局外人”到“局中人”的转变。经过协商“问诊”,施甸县摆榔乡制定了《摆榔民族学校家校融合制度(试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学校家庭沟通协作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安全意识,补齐了学生管理,形成了教育“齐抓共管、多方协作”的良好态势。
[杨连武王晓静蒋从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7 20: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