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时代浪潮下的史家与史观(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15 05:2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津报力荐

时代浪潮下的史家与史观(图)

赵昱华

时代浪潮下的史家与史观(图)

《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虞云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推荐理由:二十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学术新旧激荡,中国史家承继旧学,融汇新知,致力于新旧范式的接榫与转型;与此同时,沧桑变迁,国运起伏,史家的学术与命运也随之颠簸跌宕。本书以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镠这些著名史学家为典型个案,再现了他们在时势剧变下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生涯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既多方勾勒出中国百年史学的辉煌业绩与曲折走向,也真实还原了这些史学大家的命运遭际与心路历程。本书为虞云国教授对二十世纪近现代史学家与史学脉络的研究专书,收录的各篇论文,撰作年代前后跨越25年,是作者数十年研究史学的心血之作。

当我们阅读历史时,我们在读些什么呢?《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一书,收录了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镠这十位史学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答案。

本书不是一本围绕“历史如何展开”的作品,而是围绕着“近代史学的历史”展开的思考与总结。作者虞云国是著名宋史学家,他撰写这部作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对这一问题做出的自身回答。

虞云国梳理了吕思勉、吴晗等大师的学术背景、史学思想与方法论;对于陈寅恪、陈垣的比较分析,更多审视了时代变局与史家学术的互动;对于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镠等学说的评价,则显示了虞云国对宋史研究的关注与情怀……虞云国将视角聚焦于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回望诸位史家在时势剧变下的人生轨迹,以此来勾绘和论述他们的史观。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史料是基础,而史观是从史料中提炼出来的、让后世引以为鉴的根本。如果“有史料而无史观”,那就无异于囫囵吞枣,我们读史就无法从中获得经验,就失去了意义。在动荡的二十世纪里,中国的历史学界迫切渴求着变革,必须突破传统史观的制约。正如陈寅恪所言:“读史者不可尽信旧记之文”。这不是否定真实史料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恰恰相反,表现了这些史学家求其本真的探索精神。

修史者都有自身的立场,我们在读史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史观。我想起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模因。什么是模因呢?它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没有自己史观的读史,就是不加筛选地接受了修史者的模因。而带有史观的读史,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或是为跨越千年的共鸣而振奋,或是从针锋相对的思辨中汲取智慧,又或许,你将能够在这跨越千年的百家争鸣之中,得以一窥未来的方向。

阅读史料,就是在审视修史者的史观,白居易早就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历史的记录印刻着时代的痕迹,因此在读史之时,应当将作者置于时代的浪潮之下。我想,《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这个书名,正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学者身处于时代的背景中,其笔触、其思想,必然有其独有的刻印,若想公正公允地解读史料,解读其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阅读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再从客观复归于主观的过程,当修史者用其笔触写下史料后,他的主观将化为客观的实体,待由你进行主观的解读。

这一主观的解读,首先需要的是认识作者的立场,历史是一门有着温度的学科,所谓的温度,便是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共情的对象。同样的事实经由不同立场的折射,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然而,以立场定是非是不恰当的,“流寇”与“义军”,“暴君”与“先行者”,“卫道士”与“守墓人”……这些都是事实,但只是部分的事实,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要求作史者超越自己的身份与时代,也同样不应该因为立场而否定其真实性。因此,对历史的解读,便是从不同作者的立场出发,拼凑出一个可能的真相,再以自身的主观立场加以评判。

这么看来,自身的史观并不用于指导你如何“拼凑历史”,而是面对拼凑出的残缺模型的透视方式。诚如刘子健所言:“史学研究是多元的,从新观点去摸索,又可能发现新的透视,新的兴趣。”对于拼凑而出的模型,不同史观下的透视解读往往给人以新的振奋。

虞云国收录了十位历史大家的著作和生平,而我从中读出的,还有在文字之外的呼唤,那既是对有学术的思想的呼唤,也是对有思想的学术的呼唤。对作为后来者的我们而言,这些学者的史学观点并非一家之言,同样是对“动荡转型中的中国如何看待自身”的解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5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史记》:司马迁的卓越历史贡献
...期的历史事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观: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了明确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
2023-12-02 22:32:00
新五代史:欧阳修的历史观与儒家道德观念的融合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
2023-09-04 10:47:00
...发史学思想,对为政之道、天人关系、古今之变以及道德史观等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阐发。
2024-03-25 04:41:00
司马迁:历史记录者和文化传承者
...史学家的重要参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独特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他强调“史家之绝学”,认为历史的记录不仅要客观真实,更要反映出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细致描写,
2024-11-04 10:05:00
...的历史是片面和不完整的。环境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自然以及诸多非人类要素纳入历史叙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从而使历史更客观、更全面、更真实,让历史书写更加
2023-11-27 06:07:00
...源较早、自成一体的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国家认同。第25题考查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共通之处,涉及孔子、孟子、老子的主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
2023-06-14 00:16:00
...和‘日本统治肯定论’,都是以‘去中国化’的‘台独’史观为基础,片面夸大日据时期经济发展对台湾近代化的意义。这一史观站不住脚,更不可能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李博强说。中国社会科
2023-04-23 13:00:00
重返历史现场  让枯燥的史料“活”起来
...的总结,通过历史的资料和文学书写创造出了自己的大历史观。”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舫表示。贰 深入历史现场 发掘日常情境背后的隐秘真相“他从来不回避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
2024-01-12 07:28:00
...善”,一可谓学术研究之“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即是何兹全先生所奉行并坚持的理论之“善”。“固执之”,并非使之教条化和僵化,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
2023-11-08 06: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